目前位置:首页 > > 達摩祖師的禪
選擇以下各標題瀏覽
● 林家樂的禪
● 達摩祖師的禪
● 六祖壇經的禪
● 學禪的目的
● 禪易同源
● 荷花圖
● 坐禪的功能
● 當代智者解《心經》全文
● 禅宗《祖堂集》
● 南怀瑾《南禅七日》演讲视频
● 陈坤、王菲咏唱《心经》视频
● 王菲朗誦《金剛經》
● 《达摩祖师传》电影90分钟,改变了无数人的一生
● 電影《六祖慧能傳》
● 中國禪宗是世界所有宗教的最高形態
● 本來無事的禪
● 《禪》
● 雙盤不傳之秘
● 打坐修行“盤腿”你知多少?
 

達摩祖師的禪

 

 

 
達摩祖師像

 

 


 

 

(一)達摩

  達摩大師本是南印度香至國王的第三子。當時釋尊所傳之二十七代祖般若多羅尊者,有一次拿時闔國第一珠寶給三位王子觀賞,想試其智深淺高卑。第一及第二王子只嘆珍寶至美乃天下唯一至寶,唯三王子搖頭道:天下諸物中還有比此寶更為珍貴的寶物。尊者問:何者最高呢?對答曰:人為最高。尊者又問:天下何物為最大?對答曰:法性最大。嗚呼!如此年幼的他竟有如此見地,可見他已自覺乾坤獨露絕對無比的自己,具有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佛資,此時他閃影已現芳香早放。自此后寸心中以包含天地非凡之器師事般若多羅四十年。最后離開爐鞴以千錘百鍊大器之才,展露絕世風華于各宗大師之間,他感嘆當時宗派敎流多如蟲蟻,遂一舉決定棄鄕遠行,以六十四高齡不畏路程艱險,花三年時間跋涉千萬里至中國,心存拯救歷史文化大國的中國子民,促其自舊佛敎迷妄中驚醒,結果面謁武帝后因其非我同類,便轉入魏國少林寺想等候時機,好傳四十八年之奧手佛心印之妙證,這一等就是十九年,直至慧可斷臂求敎后,衣鉢始得以傳之。此后該敎的根干蔓生,至唐宋時期達極盛地步,不但驚殺由來的小乘佛敎,還將所有碩學鴻儒完全禪化,禪敎達摩宗對當世各方都極富影響力。想起他面壁九年的淵默,反得無窮雷聲反響,真人的靈究縱機橫發由靈傳承至靈,大師的眼睛到處睥睨,將正大之淨氣充塞于天地之間
以羅馬哲學自傲及以科學文明自豪的西洋各國,現在物資文明已發展到極致,反而有如處身地獄,因此覺醒之際轉而追求印度哲學及宗敎的極樂之地。這禪宗花開結果之功,全歸于達摩尊者一人,沒有他當年的播種灌概,那有今日甘甜之實,所以我們須對他頂禮膜拜,否則必為物質文明所愁苦。

 

 

(二)達摩宗

  達摩宗(一名佛心宗)的宗義若以最簡明語句來標榜,就是「不立文字、敎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四句。所謂不立文字是指吾人修養精進不用語言文字,所謂敎外別傳是從來行教法之外心來教導入門,即以佛心印為單傳,蓋弟子若知佛心印便已悟道,不須任何語言文字的書籍,因此師與弟子直接以心傳心。換言之,真理不須文言傳,只用至靈的心與心相傳卽可。所謂直指人心是敎不求于心外,只求向上一路直心所依。所謂見性成佛,是把自己當做自己心的對手,由靜慮安和之法(坐禪)自己徹見自己的心性,直達悟道的妙境,亦卽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故心印是佛的道理,是指一心成佛的教義。總括一句,達摩宗以佛法總府自任,其所依經典超越八萬四千的教綱,直示單傳如來心地的法門,一旦徹悟其本悟應卽成佛,此為其要旨宗義。
據傳說,達摩于梁普通元年自印度來到中土,當時未曾攜帶任何經典,赤手空拳的來到。梁武帝時代佛敎極盛,全國各地興建寺廟、開壇講經、翻譯佛書并極尊敬僧侶,尤其武帝更是佛敎狂熱份子。此時達摩晉謁武帝,帝問達摩曰:「我建寺渡僧有何功德?」摩曰:「無功德。」鳴呼:達摩這一言實如五寸釘打入武帝胸膛,同時又對帝垂訓一番大慈大悲的敎義,武帝的心真如碎了一般。接下來摩又對帝說了「廓然無圣」與「不識」這二句話,真像拿個大鐵錘對武帝揮了二下。雖然建寺渡僧譯經也是重要的事,但不能以為做了這些小因果,就能透達佛道。唯有超越心之善惡,不論事之大小尊卑都以愛心視之,且不論其功德,自能水到渠成。朱子曾說:「具虛靈味眾理才能應萬事。」傳敎大師說:「心至大難罄,明不過日月,幽不過鬼神、博不過天地,而情徹貫于鄰居,故大而不大為絕大,微而不微為至微也。」西哲說:「任何人心中都有一塊未曾發現的陸地,若能在心中將自己當做哥倫布,那就能成功的得到幸福。」另外紀德說:「海是奇妙的,但比這更奇妙的是空,比空更奇妙的而不可思議的是心。」任何人皆有此心,只是不知它的存在而已,不研究心而研究心以外的是本未倒置之行。不發現眾理而應事,則不能看見至靈至高的自己。只是興建寺廟、建壇講經或翻譯經文,甚至度養僧侶,就想封自己為圣諦第一義或第二義,實在是眼睛只看見自己以外的世界,未能徹見自己的心。就好像沒看見自己太太的好處,一昧說人家太太有多好一樣。拿破崙曾說:「我認為治天下之前,得先把家庭治好才能談其他」。所謂修身、治國、平天下就是我國自古的至理名言。因此先知道自己的事要比知天下大事更為重要,我們要像每日二十四時與達摩、釋迦共同起居一樣,時刻在心中存佛。仁齋先生曾說:「吾乃經典之注釋」,大乘妙典法華經有六萬多字的內文,是一字一佛約七字的題目。這七個字可簡略成一個字就是妙,這妙有推己心至極處的功能,再加擴大就成為孟子所說的「浩然正氣」可充塞于天地之間。梁武帝只是建了幾座寺廟、誦了幾天經、禮遇了僧侶就以為建下多大的功德,難怪達摩要叱喝一番訓其真理了。
佛敎傳入我國是在梁武帝時代早六百年前左右,當時的佛敎是小乘派,即是武帝之流的佛敎。因此達摩遵從老師般若多羅的遺言,在當時交通極為困難情況下,翻山越嶺走了近千萬里路來到中國,想傳釋尊拈華微笑以心傳心的摩訶迦葉,并弘揚佛法真正精髓,使由來沉睡夢幻中的佛敎家覺醒。首先打破武帝的夢后,便知機緣未契,到了魏的少林寺內面壁九年,才將法傳給神光慧可。結果到了唐宋時期,名家大學者知此禪心,將我國文學天地變革為禪的儒教、禪的文學,使禪的修養發揮極致,同時將達摩宗的趣味變成中國禪。
讀到達摩穿破衣面壁九年結跏趺坐尊重自己,并徹見自己虛廓靈明,施以大敎育的行為。不禁要慨嘆現代人的虛華無實,若能去除迨盡,必能使人類進入真正文明社會,達到大安樂大自由的禪境。

 

(三)達摩宗的起源相承

  達摩宗一般稱為禪宗,禪宗原名本叫坐禪宗,后來省略坐字才正式稱禪宗。在釋迦的時代以至達摩時代都無此宗名,是后人為了方便才冠以此稱。
達摩宗并非開始于達摩大師,本宗的以心傳心法門是由釋迦牟尼所傳。當釋迦牟尼佛成道后,經過四十五年的說法,知曉自身即將入滅,便集合其門人弟子于靈山道場,當日與會者有三千余人。弟子們都以為釋尊必將開壇講道,誰知釋尊只手拈一莖名金波羅的花,默然注視大眾,所有弟子都呆然而立不解其意。當時只有釋尊高徒迦葉尊者默默微笑,釋尊看見了,便對弟子們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的法門,現在要傳給摩訶迦葉
  這個自古叫做拈華瞬目破顏微笑的以心傳心法門,以迦葉為西天第一祖,輾轉相承傳至菩提達摩,達摩是西天二十八祖,從此后這法門又稱為禪宗或達摩宗,其相承是經由法系而非肉系。正式將正法傳入中國的是二十八祖達摩,所以中國稱其為第一祖或祖師。祖師將衣缽傳給慧可(神光)再傳至五祖弘忍時,弘忍門下有二名高徒慧能與神秀,慧能往南地、神秀往北地自此禪分南北兩派。接下來第六祖慧能(大鑒)亦有二名高徒,一是南岳的懷讓、一是青原的行思,懷讓是第七祖也是臨濟派的法祖,行思亦于跟隨慧能多年后成為曹洞派對法祖。這二派由于法祖個性相異,提倡不同學說,才開展所謂五家七宗的局面。
  禪原本稱為佛教的總府,在印度、中國、日本三國各宗派中有最大的勢力,與歷史、文學、修養及其他思想有極大關系,另外在美術工藝上開出美麗果實,同時對東方民族有極大影響。


 
(四)不要誤解不立文字

  所謂不立文字,敎外別傳的說法,到底是達摩天師所說,抑或唐宋學者所云,如今已無法求證。但所謂不立文字并非都不使用言語文字,而是指悟道佛法乃直指人心使轉迷開悟,欲達到達摩的本旨與知佛敎真面目,所有書籍語言都是開心的工具而已。若只看到經典、語句,反容易使身心變為文句、語句的奴隸不知自己原有一段光明只從事無用之研究。故古人有文字卽無文字的說法。
吾人要轉迷開悟時,得要先擺脫文字語句的邪魔。有人說「釋迦之徒者使世人易于迷」就是因為世人常受經卷等文字言說所迷,反失去了本心。禪宗抱持的不觀經典,并非指禪宗無經典,相反的禪宗視宇宙為大經典。蘇東坡曾有詩云,指出山形海色皆如來之姿,谷川水音乃神之敎言也。研究萬事萬物于心則自能遍知宇宙萬物,萬不可使心成為萬物之奴,要使文字語句成為心之道具。換言之,不要捕影而直接攫取本體,所謂本體就是佛心。世人千萬不要誤解不立文字之意,因為文字本存天地之中。

 

(五)達摩字辨

  達摩大師在禪宗叫菩提達摩,這菩提乃梵語的音譯,達摩也是自梵語音譯而來。菩提這話卽所謂悟道,卽無上的正覺。達摩是指法義,也叫一切萬法,把這二者合為一是覺法又道法,稱悟道的規范。因之大師之名可謂絕佳。
達摩的摩古字用摩字,后世多半改用磨字。磨有研磨之意,摩則有天摩文稱充分含有向上之意。(如今新舊混用。)


 

 

 

 

── 此文出處:洪立曜 著《達摩百態》

 

 

 

 

 
 

 

達摩祖師西來意

 

  菩提達摩開創了中國禪宗,成為印度來華高僧中對我國佛教和文化影響最大的一位。因此對其生平和禪法,一些僧俗青年學者甚感興趣,經常問道于餘。現撰此文以答之,並請海內禪家指正。 

  達摩的生平,有《續高僧傳》、 《歷代法寶記》、 《景德傳燈錄》等各家不同的記載。然禪家所本,皆宗《景德傳燈錄》。現依此書介紹如下:

  一、菩提達摩的生平 

  菩提達摩,南印度香至王第三子,本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改名為菩提達摩。時佛大先,佛大勝多與達摩同師佛陀跋陀,學習小乘禪觀。佛大先與達摩遇般若多羅,遂舍小趣大,共同教化,時人稱為二甘露門。佛大勝多則分途而為六宗,聚落崢嶸,徒眾甚盛。後達摩心念震旦緣熟,行化時至,乃遠渡重洋,凡三寒暑。

  于梁普通八年(西元527年)丁未歲九月二十一日,達於南海。廣州刺史蕭昂具主禮迎接,奏聞梁武帝蕭衍。武帝遣使持詔迎請,十一月一日至金陵。師與武帝進行以下的對話: 

  帝問曰: “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師曰: “無有功德。” 

  帝曰: “何以無功德?” 

  師曰: “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曰: “如何是真功德?”

   師曰: “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問: “如何是聖第一義諦?”

   師曰: “廓然無聖。”

   帝曰: “對朕者誰?”

   師曰: “不識。”

   武帝對達摩的話,不能領悟。達摩自知語不對機,即於是月十九日,潛過江北,二十三日抵達洛陽,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鹹稱之為“壁觀婆羅門”。

   時有神光法師,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聞師與武帝談話內容,甚為敬佩,乃往少林,晨夕參承。師常端坐面牆,莫聞誨勵。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下大雪,光堅立不動,至於黎明,積雪過膝。

   師憫而問曰: “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泣曰: “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師曰: “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何益。”

   光聞師誨勵,潛取利刃,自斷左臂,置於師前。

   師知是法器,乃曰: “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

   光曰: “諸佛法印,可得聞乎?”師曰: “諸沸法印,匪從人得。”

   光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

   師曰: “將心來,與汝安!”

   光曰: “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 “我與汝安心竟。”師遂因與易名曰慧可。

   達摩在少林寺住了九年、欲返印度,乃召門人曰: “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道副曰: “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師曰: “汝得我皮。”

   尼總持曰: “我今所見,如喜慶見阿閦佛,一見更不再見。”師曰: “汝得吾肉。”

   道育曰: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曰: “汝得吾骨。”

   慧可頂禮後,依位默然而立。師曰: “汝得吾髓。”

   師顧慧可而告之曰: “昔如來以正法眼藏付與迦葉,輾轉囑眾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並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可曰: “請師指陳。”

   師曰: “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至我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聽我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人。我自到此,凡五次中毒,我常出毒置石,石裂為粉。由於我在印度,遙見神州有大乘氣象,遂逾海越漠,為法求人,今幸得汝,吾意已終。”

   時有光統律師,菩提流支三藏,見師遐振玄風,普施法雨,竟起害心,數加毒藥。至第六次,師知傳法得人,化緣已畢,不復救之,端坐而逝。此即後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西元496年)丙子歲十月五日。

   三年後,魏宋雲奉使西域回,遇師於蔥嶺,見手攜只履,翩翩獨逝。雲間: “師何往?”師日: “西天去。”孝莊即位,雲具奏其事,帝令啟壙,唯空棺內,有革履一隻。

   二、菩提達摩的禪法 

  菩提達摩的禪法,根據其弟子曇林所傳《略辨大乘人道四行》,有二人四行的禪觀。 

  人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兩種:一是理人,二是行人。 

  理人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能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人。 

  行人者:謂四行。其餘諸行,悉人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一、報冤行:

  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

  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八風不動,冥順於道,稱為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 

  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隨形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爾。功德黑業,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理,故舍諸有,息想無求。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名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 

  性淨之理,目之為法,信解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彼無此。經雲:“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施捨,心不慳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淨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複能利他,亦莊嚴菩提之道。檀施即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達摩的二人,猶如理與事,體與用,是指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的側面。沒有理的行,沒有行的理,好似跛者跑路,步履維艱。達摩的四行,是以“稱法行”為歸宿,前三者是事,後一者是理。歸宿到修行六度,而無所行。行而不行,是理行二入的要旨。臨濟禪師說: “自達摩大師從西土來,只是覓個不受人惑的人。”若能行而不行,不行而行,是人則永不受人惑。若問達摩西來意是什麼?就是使人不受人惑。 

  如何修六度法,在《少室逸書•達摩和尚觀心破相論》中達摩答慧可說: “欲修六度,當淨六根,欲淨六根,先降六賊。欲舍眼賊,離諸色境,心無慳恪,名為佈施。能禁耳賊,於彼聲塵,勿令放逸,名為持戒。能除鼻賊,等諸香臭, 自在調柔,名為忍辱。能制舌賊,不貪邪味,贊詠講說,心無疲厭,名為精進。能降身賊,于諸觸欲,其心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攝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樂諸功德,名為智慧。若能永除六賊,常修淨六根,是名六波羅蜜行。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如船筏,能運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又《觀心破相論》達摩對於修伽藍、鑄形象、燒香散花、燃長明燈、晝夜六時能繞塔行道、持齋、禮拜等等種種功德,答慧可問,至為精闢。 

  (一)、伽藍,西域梵音,此地翻為清淨處地。若心湛然,內外清淨,是名為修伽藍。 

  (二)、鑄形像,是鑄金銅之作。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以智慧為工匠,以三聚淨戒,六波羅蜜為畫像,熔練身心真如佛性,遍人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此即無漏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謂究竟常住真如法身。 

  (三)、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熏諸穢惡業,悉令消滅。 

  (四)、散花者,所謂演說正法諸功德花。佛所稱歎,究竟常住,無凋落期。 

  (五)、長明燈者,正覺心也。常燃如是真如正覺燈,照彼一切無明癡暗,能以此法轉相開悟,即是一燈燃萬千燈。以燈續明,明終不盡,以無盡故,號曰長明。 

  (六)、六時行道者,長時不舍,名曰六時行道。 

  (七)、持齋,所謂齋整身心,不令散亂。 

  (八)、言斷食者,斷於無明惡業之食。 

  (九)、禮拜,若能惡情永斷,善念恒存,雖不見相,當名禮拜。 

  (十)、念佛者,在口曰誦,在心曰念。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相求福,終無是處。 

  上述內容,說明達摩的禪法,是以理導行,以行人理,事理不二,圓融無礙。惜今之說禪者,或執於事,或廢於理,翻轉葛藤,均不解達摩之西來意也。

   1987年佛成道日寫於上海玉佛寺般若丈室

 

 

 

 

 

 

 

 
 
 
【禪】
 
 
 
 
@林家樂looklife :【禪】:一、由於失去“般若”,人類只能在“陰陽合一謂之‘道’”的世界裏流浪“生死”、“是非”、“苦樂”、“成敗”。這種“失缺智慧”的“無明”生活,給人類帶來“黑暗”、“罪惡”的痛苦,為了“脫換”“無明無智”的苦痛,人類就會響往“禪”的生活。
 
 
 
 
@林家樂looklife :【禪】:二、禪,像黑暗中點亮蠟燭,火光照亮自己的同時也照亮周圍。 
 
 
 
 
 
@林家樂looklife :【禪】:三、 “對比相應”的二元世界不“純粹”。“陰陽的世界”是不純粹的世界。
 
 
 
 
@林家樂looklife :【禪】:四、 “陰陽”給人類帶來“樂趣”,也帶來“悲苦”!樂趣是表面的浮淺樂趣,禪的喜悅才是深層的智慧樂趣。
 
 
 
 
 
@林家樂looklife :【禪】:五、 “般若”是人類的智慧原態。
 
 
 
 
 
@林家樂looklife :【禪】:六、人類只有“鳥倦知返”了,才會棄陰陽取“般若”,回歸無向純陽。
 
 
 
 
 
@林家樂looklife :【禪】:七、社會不捨棄陰陽輪迴,回歸“般若”,將會過度追求陰陽互交的樂趣而變得越來越黑暗。目前我們所感受到的黑暗之悲慘,就是人類不願意拋棄陰陽互交的樂趣回歸純陽般若所造成。
 
 
 
 
 
@林家樂looklife :【禪】:八、人類只有喚醒“般若”,脫離“陰陽世界的相對陰惡”才能回復光明本相!
 
 
 
 
 
@林家樂looklife :【禪】:九、“看透一切,包容一切,以喜悅無礙的心善待一切。”即在禪境。
 
 
 
 
 
@林家樂looklife :【禪】:十、禪宗悟道的微妙法是超越文字、語言、數理、不必思考、不用邏輯的當下承擔。
 
 
 
 
 
@林家樂looklife :【禪】:十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一悟就到了佛地。“性”是般若,“般若”是佛。
 
 
 
 
 
@林家樂looklife :【禪】:十二、禪者徹悟了人從哪里來,死往哪里去的迷失。這種“悟”,不是哲學,不是教育,是生命“生死是非”歷練過程的自覺。
 
 
 
 
 
@林家樂looklife :【禪】:十三、青原問石頭:你從哪里來?石頭答:從六祖曹溪來。青原問:在曹溪得到什麼?石頭答:我沒缺什麼。青原問:為什麼去曹溪?石頭答:不去曹溪,我怎麼知道自己什麼也不缺。
 
 
 
 
 
@林家樂looklife :【禪】:十四、禪師不停往茶杯注水,學者提醒師父:茶已注滿!禪師:裝滿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再往杯裏注水就裝不進去了。
 
 
 
 
 
@林家樂looklife :【禪】:十五、般若無處不在,只是我們不認識而已,你像魚游於海中,周圍是水,肚子裏也是水,你在海裏面也在海外面,世界無處不是般若。魚和海水都由般若脫胎而成。
 
 
 
 
 
@林家樂looklife :【禪】:十六、徒弟問:如何修禪?師父答:肚子餓了就吃飯,疲倦了就睡覺。徒弟問:人不都是這樣子的嗎?師父答:一般人吃飯時不斷地想東想西,心中有千萬個欲望的結。修禪者卻是去掉了妄想,幹什麼的時候就是幹什麼,沒有別的。
 
 
 
 
 
@林家樂looklife :【禪】:十七、徒弟問:師父你死後會往哪里去?師父答:入地獄。徒弟問:為什麼?師父答:我不入地獄,找誰教育你?
 
 
 
 
 
@林家樂looklife :【禪】:十八、徒弟說:他不斷偷東西,不能再原諒他了,請師父趕他走!師父答:你們都是明智的師兄,他卻連是非也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找誰教他?
 
 
 
 
 
@林家樂looklife :【禪】:十九、大將軍求見禪師,禪師說:我不認識“大將軍”。北垣改口求見說:我是北垣,請再通報一次。禪師才出迎北垣:啊!北垣啊,你來了!請到裏面坐吧。
 
 
 
 
 
@林家樂looklife :【禪】:二十、師父問:人的生命應有多長?徒弟答:七十年?師父搖頭。徒弟問:四十年?師父答:錯了。徒弟問:五十年?師父搖頭。徒弟問:一百年?師父搖頭。徒弟問:應該是多少年?師父答:在呼吸間。
 
 
 
 
 
@林家樂looklife :【禪】:二十一、有人在山中挖到一座最少一百斤重的金羅漢,家人問:我們已經成了千萬富翁了,你還在愁什麼?那人說:我在愁另外的十七座金羅漢在哪里?!
 
 
 
 
 
@林家樂looklife :【禪】:二十二、徒弟問:師父我們出家人不應該近女色,你卻背那個女子過河!?師父答:我放下忘了,你卻還抱著不放,我們的心只有般若。
 
 
 
 
 
@林家樂looklife :【禪】:二十三、人有智愚,竹有高低,高有高的好處,低有低的妙用。
 
 
 
 
 
@林家樂looklife :【禪】:二十四、徒弟把調溫的水倒掉,師父怒:物盡其用,這水還可以洗碗、擦桌、澆花呢!
 
 
 
 
 
@林家樂looklife :【禪】:二十五、徒弟問:什麼是道?師父答:無心是道。徒弟說:我不懂。師父說:去問不懂的人。徒弟問:誰?師父答:你自己,道在你心中,向外追求,只會越走越遠。
 
 
 
 
 
@林家樂looklife :【禪】:二十六、“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靈白無染。內外光明。
 
 
 
 
 
@林家樂looklife :【禪】:二十七、守住“般若”,可以“八風吹不動”。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林家樂looklife :【禪】:二十八、禪非以講經說法傳道,以覺悟為第一要義。 “獨覺”而非“聲聞”。
 
 
 
 
 
@林家樂looklife :【禪】:二十九、修禪的目標只有一個,回歸般若。道路不止一條,得道不拘形式。有人邊走邊思考可以直達目標。有人參透了生命的真理,才一鼓作氣奔向目標。
 
 
 
 
 
@林家樂looklife :【禪】:三十、禪,像黑暗裏的燈,你點亮了燈,光明就照亮黑暗。有的人心燈小了、滅了!有的人的心燈火光巨大始終保持明亮!禪者是點亮自己心燈的修行者。禪宗有傳燈之說。(想知道更多,瞭解更深入,請搜索“林家樂醫師生命學”或“洞悉性命”或參照林家樂十個博客或百度百科搜索“林迦樂”。)
 
 
 

 

 

 

 

 

 

 



  林家樂生命学 looklife——
 
 
林家乐博客佛学空间直接链接     林家樂生命学 looklife -- 洞悉生命(洞釋性命) © Copyright by looklife.as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