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首页 > > 禅宗《祖堂集》
選擇以下各標題瀏覽
● 林家樂的禪
● 達摩祖師的禪
● 六祖壇經的禪
● 學禪的目的
● 禪易同源
● 荷花圖
● 坐禪的功能
● 當代智者解《心經》全文
● 禅宗《祖堂集》
● 南怀瑾《南禅七日》演讲视频
● 陈坤、王菲咏唱《心经》视频
● 王菲朗誦《金剛經》
● 《达摩祖师传》电影90分钟,改变了无数人的一生
● 電影《六祖慧能傳》
● 中國禪宗是世界所有宗教的最高形態
● 本來無事的禪
● 《禪》
● 雙盤不傳之秘
● 打坐修行“盤腿”你知多少?
 

禅宗《祖堂集》

 
 
 
 
 
 
 祖堂集
 
 前言
 
 
    《祖堂集》二十卷,編集者為五代南唐泉州招慶寺靜、筠二禪師,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禪宗史料總集。本書收錄雪峰義存一系禪師的語錄至多,可以看成是禪宗南宗的歷史。其中有不少內容是今已失傳或其他禪宗史料中語焉不詳的。這就更增加了《祖堂集》的史料價值。
 
    從現有的禪宗史料中,我們知道,靜、筠二禪師是雪峰義存禪師門下的三傳弟子。義存傳保福從展,從展傳福先文僜,文僜傳靜、筠。除此之外,靜、筠二禪師具體的生平事迹我們已無從知道。據招慶寺主靜修禪師文僜《祖堂集序》稱:“今則招慶有靜、筠二禪德,袖出近編,古今諸方法要集為一卷,目之《祖堂集》。”書中許多禪師的記述中,都有“未睹實錄,不決化緣終始”,或“未睹行錄,不決生緣始終”一類的話。這說明,靜、筠二禪師在編集《祖堂集》時,應該是有所本的,大約跟道原編集《景德傳燈錄》的情況相似。因此,我們推測,靜、筠二禪德只是作了收集編纂的工作。但是,能把此前他們所能看到的禪宗譜系、諸禪德語錄等史料刪繁就簡,匯為一編,使之保存到今天,實在是無量功德。

     據書前所載序文,《祖堂集》成書于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當時,泉州在南唐管轄之下。在此之前,泉州曾隸屬于地方政權閩越,而接受閩越政權的建立者王氏歸依的正是雪峰義存。義存系慧能門徒青原行思的五傳弟子,曾得閩王王審知厚遇,在閩地講法四十餘載,每年趨聽者多達一千七百多人。其傳法弟子玄沙師備也受到閩王的優禮。作為海外貿易港,福州、泉州經濟繁榮,天下禪僧為避華北及中原的戰亂紛紛南下,福建一帶僧人雲集,禪學興盛。所謂“北有趙州,南有雪峰”,成為當時禪門的口頭禪。據說趙州遇旅僧寄宿時便講:“我這裡不過是避難所,佛法都在南方”,並寫信送往雪峰處。盡管這話暗含著對雪峰的譏刺,不過,雪峰處聚人很多卻是事實。因此,雪峰門下集散的天下的禪僧傳播各地消息,弟子們的話題自然是評論天下的禪僧。以上所述,大概是《祖堂集》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客觀條件。

    《祖堂集》大約直到北宋初還在流行,以至竄入了個別宋初的資料。如,卷三“慧忠國師”條有地名廣南,廣南是宋淳化間始置的路名。這說明《祖堂集》在流傳的過程中,有後人增補的地方。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它主要還是五代時的作品。
    《祖堂集》問世50年後,即北宋景德年間,道原禪德(1004—1007)編集的《景德傳燈錄》30卷告竣,宰相楊億為之序,真宗皇帝敕令收入《大藏經》。由於《景德傳燈錄》為中國禪宗史書的代表作,又帶有半欽定性質,加上當時木板印刷技術的普及,使得《景德傳燈錄》不僅在出家人中,而且在一般士大夫中作為禪宗史書的權威廣為流傳。
    從宋初的禪學大師佛日契嵩(1007—1075)自撰自注的《夾注輔教編》我們知道,佛日契嵩當時曾看到過《祖堂集》。這說明,《祖堂集》在成書後約一百年內,在中國還是存在的。況且與它同時期的《崇文總目》亦曾加以著錄。從此之后,《祖堂集》既未收編于《大藏經》內,也不見于其他記載,所以就逐漸在中國本土失傳。幸好早期傳到朝鮮,得以收入高麗版的《大藏經》中。該版于文僜《序》后,有《海東新開印版記》,記載了《祖堂集》流傳雕造的過程和分卷情況:已上序文,幷《祖堂集》一卷,先行此土,爾後一卷齊到。謹依具本,爰欲新開印版,廣施流傳,分為二十卷。……海東新開版《祖堂集》現其本迹者二百五十三員,幷載於二十卷內。莫知迹者,不能具錄矣。
 
    日本大正初年(1912),日本學者關野貞、小野玄妙等對韓國慶尚南道陝川郡伽耶山海印寺高麗版《大藏經》的版本進行調查,從其藏外版的補版中發現了《祖堂集》二十卷的完整覆刻本木板。該版刻于高麗朝高宗三十二年(1245),約當南宋淳祐五年。據說現在此版已被韓國政府指定為國寶,禁止覆印。日本京都花園大學圖書館藏本,原為海印寺住持幻鏡和尚的手澤本,緒方宗博士所藏。四十年代,日本曾以誊寫代印刷,發行油印本200部。1972年,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據花園大學圖書館藏書影印。因為當時日本著名學著柳田聖山正在主持編纂《祖堂集索引》,所以該本保留了油印本分冊的頁碼。書前有中文出版社社長李廼揚撰寫的《出版說明》和柳田聖山撰寫的《祖堂集影印序》。1980年—1984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在該所出版發行《祖堂集索引》(明文舍印刷株式會社)的后面又附了《祖堂集》的影印本全文。書前有柳田聖山撰寫的長達萬字的《〈祖堂集〉解題》。1992年,日本花園大學禪文化研究所在編輯“禪學資料叢書”時,亦曾將《祖堂集》編入;1994年,該所又在“基本典籍叢刊”中影印了大字本,與《祖堂集索引》相輔而行。同年,我國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在編輯“佛學名著叢刊”時,將《祖堂集》首次在國內影印出版。這樣,一部失傳近千年的珍貴古籍才得以為中國讀者所廣泛使用。
 



    《祖堂集》收集了從形成禪宗淵源的過去七佛開始的印度、中國的各位祖師到編者時代的246位佛祖的“生緣始終”,以及代表其各自家風的問答語句。這246人中,最新的一位編者的師傅福先文僜,《祖堂集》中的從印度第一祖摩訶迦葉到中國第六祖惠能及其門下傳燈祖師們的傳記末尾,都附有他的親筆題詞。他還為此書寫了序文。可以說,《祖堂集》是闡述雪峰門下禪之由來的禪宗文學大系。
    禪宗認為,“法”(即佛法)能開愚,猶如燈能照暗,故常以燈譬佛法,將師徒間的授受(傳法)稱之“傳燈”,記載禪宗歷代祖師傳承世系以及事迹、法語的著作,便被稱為“傳燈錄”,簡稱“燈錄”。《祖堂集》承繼《寶林傳》的祖統說,依照佛祖傳燈次第,輯錄古代七佛、三十三祖迄唐末五代共246位禪師的事迹和機緣語句,開後世燈錄體著作的先河,早于禪宗“五燈”中最早成書的《景德傳燈錄》50余年。
    《祖堂集》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禪門諸法師的源流譜系的敘述,二是各禪師的行狀實錄,其中保存了不少禪宗語錄。《祖堂集》的編集工作大约在寫序之前二十年已經開始,書中所記主要是福州雪峰山義存禪師一系在福州、漳州、泉州的歷史,也有其他宗派禪師的事迹。本書所載人物,除七佛三十三祖、中土四祖至六祖的門徒(包括六組旁傳弟子的法嗣)18人外,其餘諸人皆屬南宗一派,包括慧能嫡傳青原、南岳二系的禪師。青原下共收入七代法嗣,止於雪峰義存之孫徒;南岳下則收入六代法嗣,止於臨濟義玄之孫徒。書中清晰展示了這二系禪師的傳法世次,並保存了不少前修遺事、古則公案、歌行偈頌以及朝鮮禪宗史等方面的材料,可與《景德傳燈錄》對勘,其中有《景德傳燈錄》失載或從略的,尤具珍貴價值。此書不但對探索禪宗早期歷史作用甚大,也為研究唐、五代佛教內部的流行語言和這一時期的思想、歷史、文化、風俗等提供了新資料。柳田聖山認為,“真乃幻之名著,可視為四庫之逸書。”“《祖堂集》之重發見,實本世紀出葉之事,可與敦煌古籍媲美。此書對初期禪宗歷史之究明,價值極大,且為今后研究唐代語言、思想、歷史等,提供出新資料。”
〔一〕“對研究初期的禪宗史則是僅次於敦煌文獻的寶貴史料。”
〔二〕正如李廼揚所說:《祖堂集》為佛教系譜,自古代七佛、二十七尊者,迄唐代諸方法要,……諸聖異言,群英散說,均可通覽,實中國禪宗最早之史書。
此書用古式白話文寫成,語多方言,字多簡體,珠玉聯環,辭藻豐富,研究古代語法不可或缺;所記風俗習慣,事態演變,猶中國歷史之傳真,其對學術供(貢)獻至大。
〔三〕在《祖堂集》影印本重新傳入中國大陸以前,我國研究近代漢語的學者,都是以《景德傳燈錄》為重要的禪宗語言資料而加以利用的。《祖堂集》因為成書比《景德傳燈錄》早50年,並且書中所記錄的禪師大多活躍于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廣東、浙江等地區,這些禪師又大多數是九世紀人。因此《祖堂集》可以看成是九世紀語言的記錄,而且可能帶有南方方言的色彩。所以,該書又是研究唐五代時漢語詞匯語法的重要資料。
    總之,《祖堂集》對漢語白話發展史、禪宗史,乃至文化史的研究都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上文說過,《祖堂集》只有高麗高宗三十二年版,以后幾家出版社出版的都是依據這個版本影印的。但是,原來有不少漫漶模糊之處,特別是使用了大量唐代頗為流行的俗別字,今天的讀者使用起來仍不方便。
    愍岳麗書社以弘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決定出版《祖堂集》點校本。對此,我們深表感激。
    我們這次整理,以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的影印本為底本,參考了柳田聖山《祖堂集索引》所附的斷句本、日本花園大學禪學研究所影印本,以及劉堅《近代漢語讀本》、劉堅、蔣紹愚主編《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匯編(唐五代卷)等有關的點校成果。這裡,謹向諸位先生表示感謝。
    點校的凡例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原書中的俗字,凡為現在的簡體字以及常見的異體字者,均照錄。如“夾”、“號”、“ 愍”等。比較特殊的俗字現已不通用或罕見者,均改成相應的繁體字,並在“校記”中說明。如:(因)、(舉)、(奇)等。
  (二)原書中有些字常有多種寫法,凡與現在的簡體字、繁體字或其他異體字相同者,均據以照錄,未加改動。如“无無”、“个個箇”、“ 继繼”、“ 礼禮”等。這樣處理,旨在保持原書的文字面貌和文獻價值。
  (三)原書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均照錄,但在“校記”中予以說明。
  (四)原書中的錯字酌加改動,別字一般照錄,均在“校記”中加以說明。
  (五)原書中的缺字以□表示,點校者所補之字以〔〕示之。
  (六)本書依照《標題符號用法》給各篇標點、斷句。人名、地名及專名下一律不加符號。
    本書的整理,具體分工是:吳福祥負責“序”和第1—10卷,顧之川負責第11—20卷和“附錄”。
    由於水準有限,兼以時間倉促,我們的點校工作一定會有不少疏漏甚至錯誤,懇請學界同仁批評指正。
 
 

    點校者         

1995年10月于北京
 
 
 
 
祖堂集序
    泉州招慶寺主淨修禪師文僜述
 

    夫諸聖興來,曲收迷子。最上根器,悟密旨於鋒芒未兆之前;中下品流,省玄樞於機句已施之後。根有利鈍,法無淺深,矧乎聖人雖利生而匪生,聖人雖興化而寧化。苟或能所斯在,焉為利濟之方?然遺半偈一言,蓋不得已而已。言教甚布於寰海,條貫未位於師承,常慮水涸易生,鳥馬難辯。今則招慶有靜、筠二禪德,袖出近編,古今諸方法要集為一卷,目之《祖堂集》,可謂珠玉聯環,卷舒浩瀚。既得奉味,但覺神清。仍命余為序,堅讓不獲,遂援毫直書,庶同道高仁勿以譏誚!乃錄云爾。
 

    海東新開印版記


已上序文並《祖堂集》一卷,先行此土。爾後一卷齊到。謹依具本,爰欲新開印版,廣施流傳,分為二十卷。以此先寫七佛,次朡天竺二十七祖並諸震旦六代,代有傍正。祖位次第,並以錄上;隨其血脈脉初無聯綿。佋穆之儀,有孫有嫡也。其纂成,所以群英散說周覽於眼前,諸聖異言獲瞻於卷內。今以沙門釋匡儁所異中華集者,永祛惜法之痕。此界微曹,願斅和禪之美。深慚洞徹,乞恕僭疣。一一上名次第如後。

  第一毗婆尸佛,第二尸棄佛,第三毗舍浮佛,第四拘留孫佛,第五拘那含佛,第六迦葉佛,第七釋迦佛。第一大迦葉祖,〔釋尊傳金襕袈裟,見在雞足山。令迦葉持此衣,傳衣為信也〕第二阿難祖,第三商那和修,第四伏婆毱多,第五提多迦,第六彌遮迦,第七婆須密,第八佛陁難提,第九伏陁密多,第十脅祖師,第十一富那夜奢,第十二馬鳴尊者,第十三迦毗羅祖師,第十四龍樹祖師,第十五提婆祖師,第十六羅睺羅。〔已上七佛並西天二十三祖。第一卷已畢〕。第十七僧伽難提,第十八伽耶舍多,第十九鳩摩羅,第二十闍夜多,第二十一婆修盤頭,第二十二摩拏羅,第二十三鶴勒祖師,第二十四師子比丘,第二十五婆舍斯多,第二十六不如密多,第二十七般若多羅,第二十八初祖達摩,第二十九祖惠可,第三十祖僧璨,第三十一祖道信,第三十二祖弘忍,第三十三祖慧能。〔已上夭竺並震旦六代衣缽相傳事迹畢。〕初祖傍出道育、總持。〔第二卷己畢。〕四祖下傍出:慧融第一,智嚴第二,慧方第三,法持第四,智威第五,慧忠第六。前智威下出馬素和尚,馬素下出道欽和尚,道欽下出鳥窠和尚。〔已上九人,則空宗也。〕五祖下傍出神秀和尚、安國師、道明和尚。前神秀出普寂和尚,普寂下出赖瓚和尚。老安下出騰騰和尚、坦然和尚、破灶竃墮。〔已上八人,則比宗也。〕六祖下出思和尚、荷澤和尚、忠國師、崛多三藏、智策和尚、本淨和尚、宿覺和尚、讓和尚。〔已上八人第四十一代。第三卷已畢。〕思和尚下出石頭和尚,忠國師下出躭源和尚。〔已上二人四十二代。〕石頭下出天皇和尚、尸利和尚、丹霞和尚、招提和尚、藥山和尚。〔第四卷已畢。〕大顛和尚、長髭和尚。〔已上七人四十三代。〕天皇下出龍潭和尚,丹霞下出翠微和尚,藥山下出雲巖和尚、華亭和尚、椑樹和尚、道吾和尚。大顛下出三平和尚,長髭下出石室和尚。〔已上八人四十四代。〕龍潭下出德山和尚。〔第五卷已畢。〕翠微下出投子和尚,圓禪師下出宗密禪師,雲巖下出神山和尚、洞山和尚,道吾下出漸源和尚、石霜和尚。〔第六卷已畢。〕花亭下出夾山和尚。〔已上八人四十五代。〕德山下出巖頭和尚、雪峰和尚。〔第七卷已畢。〕洞山下出雲居和尚、欽山和尚、中山和尚、曹山和尚、華巖和尚、本仁和尚、青林和尚、疎山和尚、龍牙和尚、幽棲和尚。夾山下出上藍和尚、〔第八卷已畢。〕落浦和尚、盤龍和尚、逍遙和尚、洞安和尚、黃山和尚、韶山和尚。石霜下出棲賢和尚、大光和尚、肥田和尚、涌泉和尚、南際和尚、雲蓋和尚、九峰和尚、南嶽泰、寶蓋和尚。〔已上二十八人四十六代。〕巖頭下出玄泉和尚、烏嵒和尚、靈嵒和尚、羅山和尚。〔第九卷已畢。〕雪峰下出玄沙和尚、長生和尚、鵝湖和尚、大普和尚、鏡清和尚、翠嵒和尚、報恩和尚、化度和尚、鼓山和尚、隆壽和尚、安國和尚、長慶和尚。〔第十卷已畢。〕保福和尚、雲門和尚、齊雲和尚、永福和尚、福清和尚、潮山和尚、惟勁和尚、越山和尚、睡龍和尚。雲居下出佛日和尚、水西和尚。曹山下出仲曹山和尚、金峰和尚、鹿門和尚、〔第十一卷已畢。〕荷玉和尚、育王和尚。華嚴下出紫陵和尚、長興和尚。龍牙下出報慈和尚。疎山下出後疏山和尚。九峰下出禾山和尚、寶峰和尚、光睦和尚、同安和尚、泐潭和尚。雲蓋下出後雲蓋。玄泉下出黃龍和尚。羅山下出龍光和尚、龍迴和尚、清平和尚。玄沙下出中塔和尚。〔已上四十七人四十七代。〕長慶下出仙宗和尚、〔第十二卷已畢。〕後招慶、報慈和尚。保福下出龍潭和尚、福先招慶、山谷和尚。〔已上五人四十八代。第十三卷已畢。已上九十六人石頭下法孫,次辯江西下。〕

  六祖能大師下出讓和尚。〔四十一代。〕讓和尚下出馬祖。〔四十二代。〕馬祖下出大珠和尚、百丈政、杉和尚、茗溪和尚、石鞏和尚、紫玉和尚、南源和尚、百丈和尚、魯祖和尚、高城和尚、章敬和尚、〔第十四卷已畢。〕西堂和尚、鵝湖和尚、伏牛和尚、盤山和尚、麻谷和尚、鹽官和尚、五泄和尚、大梅和尚、永泰和尚、東寺和尚、鄧隱和尚、歸宗和尚,汾州和尚、大同和尚、金牛和尚、龜洋和尚、陳禪師、黑礀和尚、魔巖和尚、龐居士、〔已上三十一人四十三代。第十五卷已畢。〕南泉和尚。百丈下出溈山和尚、黃蘖和尚、西林和尚、古靈和尚、性空和尚、〔第十六卷已畢。〕大慈和尚、西院和尚。西堂下出處微和尚、海東陳田、海東桐里、海車實相。章敬下出海東慧目山、公畿和尚。鹽官下出關南和尚、海東崛山。盤山下出普化和尚。麻浴下出海東聖住。大梅下出天龍和尚。五泄下出正原和尚。歸宗下出芙蓉和尚。南泉下出岑和尚、白馬和尚、下堂和尚、海東雙峰、〔第十七卷已畢。〕趙州和尚、紫湖和尚、陸亘大夫。〔已上二十七人四十四代。〕溈山下出仰和尚、〔第十八卷已畢。〕香巖和尚、鴻諲和尚、靈雲和尚、王敬初敬。黃蘖下出臨濟和尚、觀和尚、陳和尚。西院下出大隨和尚、靈樹和尚、嶢山和尚。關南下出道吾和尚。天龍下出俱胝和尚。紫湖下出勝光和尚。〔已上十四人四十五代也。〕仰山下出資福和尚、〔第十九卷己畢。〕海東順之。王常侍下出米和尚。臨濟下出寶壽和尚、灌溪和尚。〔已上五人四十六代。〕灌溪下出後魯祖、隱山和尚、興平和尚、半嶺和尚。〔第四十七代也。第二十卷已畢。〕

  海東新開印版,《祖堂集》現其本迹者,二百五十三員,並載於二十卷內。莫知迹者,不能具錄矣。

 

 

 

 

 


祖堂集  卷第一


第一毘婆尸佛 

第一毘婆尸佛,姓拘樓,刹利王種。父字槃裱,母字槃頭末陁。所治國名刹末提。偈曰:
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
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第二尸棄佛

第二尸棄佛,姓拘樓,刹利王種。父字阿輪拏,母字婆羅訶越提。所治國名阿樓那和提。偈曰: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第三毗舍浮佛

第三毗舍浮佛,姓拘樓,刹利王種。父字須波羅提和。母字耶舍越提。所治國名阿耨憂摩。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然,罪福如幻起亦滅。

  第四拘留孫佛

第四拘留孫佛,姓迦葉,婆羅門種。父宇阿枝達兜,母字隨舍迦。所治國名輪訶利提。偈曰:

  見身無實是見佛,了心如幻是了佛。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別?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姓迦葉,婆羅門種。父字耶睒缽多,母字欝多羅。所治國名差摩越提。偈曰: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於生死。

  第六迦葉佛

第六迦葉佛,姓迦葉,婆羅阿種。父字阿枝達耶婆,母字檀明越提耶。所治國名婆羅私。偈曰:

  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第七釋迦牟尼佛

第七釋迦牟尼佛,姓釋迦,刹利王種。父字閱頭檀。母字摩訶摩耶。所治國名迦維羅衛。偈曰:

  幻化無因亦無生,皆則自然見如是。
諸法無非自化生,幻化無生無所畏。

  是釋迦佛者,即賢劫中第四佛也。三劫之中,初千佛、花光佛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過去莊嚴劫中而得成佛也。中千佛者,拘樓孫佛為首,下至樓至如來,於現在劫中次第成佛也。後千佛者,日光如來為首,下至須弥相佛,於未來星宿劫中當得成佛也。賢劫初時,香水弥滿,中有千莖大蓮華,王其第四禪。觀見此瑞,遞相謂曰:“今此世界若成,當有一千賢人出現於世。”是故,此時名為賢劫。准《因果經》云“釋迦如來未成佛時,為大菩薩,名曰善慧,亦名忍辱。功行已滿,位登補處,生兜率天,名曰聖善,亦曰護明。為諸天王說補處行,亦於十方現身說法,期運將至,當下作佛。覲諸國土何者處中,則知迦毗羅國最是地之中矣。”故《本起經》雲:“佛之威神,至尊至重,不生邊地之傾斜也。此迦毗羅城,三千日月,乾坤之中央也。往古諸佛,皆興於此。”《俱舍論》云:“剡浮洲之中矣。”《山海經》云:“身毒之國,軒轅氏居之。”郭璞注曰:“則中天竺也。彼土自分五天竺國,中天竺國是天地之中。名既非邊,中義現矣。”《因果經》雲:“中天大夏種姓有四,謂殺利帝種、婆羅門種、毗舍羅種、首陁種。刹利王種最為高貴,劫初以來,相承不絕。餘之三姓,非此所論,但明佛性,自分五別。”又《長阿含經》云:“劫初成時,未有日月光明。諸天福盡下生,皆化為人。歡喜為食,身光遠照,飛行自在,無有男女、尊卑、親屬。自然地味,味如蘇蜜。有試當者,遂生搏食,光威通亡,呼嗟在地。食多貌悴,食小形澤,便興勝負。地味則沒。又生地皮,因食地皮故,諸惡湊集。又生林藤粳米等,眾味甘美。因茲食者具男女根,如是展轉,便為姻媾,遂始胎生。”《樓炭經》云:“自然粳米,朝刈暮熟。”《中阿經》云:“米長四寸,人競預取。”如是相煞,預取之處,後更不生。”《長阿含經》云:“爾時眾生既見不重生,故各懷憂惱,互封田宅,以為疆畔。其有自藏以來,盜他田穀,由是諍起,無能決者。議立一人,號平等主,賞善罰惡,仍共供給。時有一人,容質瑰偉,威嚴鞠物,眾所信伏。則往請之,彼既受已,遂有民主名焉。”《樓炭經》云:“眾人言議,為作長號,諡之曰王,以法取祖,故名刹利,此譯田地主也。”時閻浮提,天下富樂安隱。地生青草,如孔雀毛。八方郡國,聚落相聞。無有寒熱及病惱者。王以正法治世,奉行十法,互相崇敬,猶如父子。人壽極久,不可量計。後有餘王,不行正法,其壽遂減至十千歲。如是漸減,至今百年。先于劫初,創始為王,展轉相承。至菩薩身,羅睺羅正嫡便絕餘族,枝派今猶嗣位,故下廣列轉輪粟散,紹續之相也。

  初民主王號曰大人,第二珍寶王,乃至第三十三善思王。如上三十三王子子相承也,亦是粟散而已。次下並是轉輪聖位,嫡嫡相承,至於菩薩。《樓炭經》云:“真闍王有一太子,名波迮迦,譯云大魚王也。”《佛本行經》云:“中天有城,名曰褒多那。人民繁熾,其中有帝,名大魚王。”從此王乃至大名稱王,有子孫相承苗裔計有八萬四千二百七十二王,盡是金輪王。最後有二王,為閻浮提主,名茆草王。草王有太子,名大茆草王。大茆草王無子為王,作是念言:“我上祖代代相承,皆是金輪王之苗裔。我今無嗣,種姓將恐斷絕。我若出家,恐斷王種;若不出家,則斷聖種。”思惟是已,則持國事付諸大臣,王乃入山修道,成五通仙,名曰王仙。此王仙先有夫人,名善襲,在宮有娠,後生一子,是大茆草王之苗裔也。後諸大臣知是王仙太子,遂則重冊灌頂,紹承王位,號為遮王,又云欝魔王,亦曰懿摩王也。王有二妃。一名善賢,二名妙端正。妙端正者,生四太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眾,四名別成。善賢夫人唯生一子,名曰長壽,端嚴可喜,世間小雙。

   唯無骨相,不堪紹位。善賢思惟:“妙端正四子,炬面等輩,兄弟群族。我今唯此一子,雖然端正,不堪為王。作何方便,今我此子得紹王位?”

  爾時,遮王駕車宮苑,安慰諸妃。善賢出來。啟王言:“我種種安隱,唯有一願,擬從王乞,願王賜我。”王曰:“從心所欲,朕當與之。”善賢曰:“王不得變悔!請王設誓!”王言:“若變悔者,朕當破作七分。”善賢白太王曰:“炬面等四子,宜可擯出。”王言:“此四子無過,云何擯出?”

  王良久思惟,為自設誓已不違願故,遂判四子擯于他方。

  時四王子白父王言:“我等四人不造餘過,忽然擯我出國,何也?”王言:“知汝四子實無過失,不辜橫遭如上所說。此非我心,善賢之意。”

  時四童子所生庶母並眷屬等聞此事已,疾至王所,白大王言:“我等四子奉王擯出,我願隨去。”王言;“宜依。”遮王有勑,續告四子:“若欲姻娉,莫婚他族,宜親內姓,無令種姓斷絕。”

  此四童子敬王教勑,則領眷屬面北而去。至含夷林,其中水土寬平,無諸坑阜。將諸眷屬住此林中。福德盛故,遂成巨國。

  後遮王思問群臣:“朕昔擯出四子,今在何方?”大臣奏曰:“今在香山之北,雪山之南。二山中間有林,名日含夷。地沃豐饒,人民熾盛,百姓歸之,猶如鄽市。欝成大國,冊立為王,名尼拘羅城。古仙迦毗羅得道之處,因茲立城名也。”時遮王聞已,再三歎言:“我子釋迦!我子釋迦!”釋迦者,譯言能仁也。

  大遮王三子已歿,唯有別成,號曰尼拘羅王,是佛祖祖。此王有太子,名曰拘盧王,是佛高祖。此王有太子,名曰瞿拘盧王,是佛曾祖。此王有太子,名曰師子頰王,是佛祖。此王有四太子,一名輸頭檀那,則淨飯王。二名輸拘盧檀那,則白飯王。三名途盧那,則斛飯王。四名阿弥都檀那。則甘露飯王。淨飯王有二太子,一名悉達多,則是佛,四月八日生,身長丈六。二名難陁,則是逆風掃地者也,四月九日生,身長丈五尺四寸。白飯王有二太子,一名調達,是佛當兄,四月七日生,身長丈五尺四寸。二名阿難,是佛侍者,四月十日生,身長丈五尺三寸。斛飯王有二太子,一名釋摩男,捉土成金者,四月十二日生,身長丈四寸。甘露飯王有二太子,一名波投,出家竟,四月十三日生,身長丈四寸。二名跋提子,八道,四月十四日生,身長丈四寸。

  《佛本行經》曰:“爾時,護明菩薩在兜率天上,心念欲化一切眾生。遂勑金團天子:‘汝善觀察諸王種族,則當為吾揀一生處。’金團天子奉菩薩勑為其觀察。觀察已竟,白菩薩言:‘有刹利種,姓瞿曇氏,刹利帝後。依瞿曇大仙學道,從師姓瞿曇氏。元本以來,世世為金輪王之种族,乃至遮王苗裔以來,子孫相承,住彼迦毗羅城,釋種之所都也。其中有王,名師子頰王。此王有太子,名輸頭檀那王。今此王者,於一切世間天人之中有大名稱,堪為菩薩託生之處。’菩薩嘆曰:‘善哉!善哉!汝善觀察諸王種姓,如汝所說,我定生彼。’”又《經》云:“護明菩薩欲降下時,摩耶夫人告淨飯王言:‘大王當知,我今欲受八禁清淨齋戒。’當齋戒已,遂則眠。於夢中見有一六牙白象,其首朱色,七支柱地,以金裝牙。天人乘之,從空而下,赴淨飯王宮。”

  據《阿含經》曰:“推佛降神母胎,則當此土姬周第五帝昭王即位二十三年癸丑之歲七月十五日託陰摩耶。至二十四年甲寅之歲,摩耶夫人于毗羅苑中遊戲快樂,見婆羅樹花可愛,舉右手攀枝,菩薩從右脅而誕生。身真金色,相好具足。”

  又《普曜經》云:“佛初生時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地湧金蓮,自然捧足。東南西北,各行七步。觀察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師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又偈曰:‘我生胎分盡,是最後末身。我已得解脫,當復度眾生。’說此偈已,感九龍吐水,沐浴太子。大子浴已,默然不語,還同世間嬰兒。”

  又案《周異記》云:“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宮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動。其光有五色,貫入大微,遍于四方。昭王問大史蘇由曰:‘是何祥也?’蘇由奏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又問:‘於天下如何?’由曰:‘則時無也。他一千年外聲教被於此土。’”即是佛初生西天竺國迦毗羅城淨飯王宮瑞應此土。

  案《十二因緣經》云:“太子年登十九,厭皇后宮’。父王恐畏出家,遂勑簫韻,娛樂太子。太子不樂。坐至三更,五百宮人,悉皆得睡。淨居太子時在虛空中,說偈告于太子:

  世間不淨眾惑迷,無過婦人身體性。
世問衣服莊嚴故。愚癡是邊生貪欲,
是人能做如是觀,如夢如幻非真實。
速舍無明勿放逸,心得解脫功德身。

  又天人於窗牖中叉手白太子言:“時可去矣。”太子聞此偈已,心生歡喜。潛命車匿鞁揵陟來。四神捧足逾城,西北而去。太子念言:“夫出家者具大慈悲,不留馬跡,王必罪于門人。”則於城西北角留一馬跡,令知騰空西北而去。時當此土周昭王四十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八日夜半也。

  案《律》云:“太子去已,至摩竭陁國斑荼山中,于其石上結跏趺坐。作是念言:以何物剃除鬢髮?”才起此念,淨居天子便捧刀。太子自把,剃鬢髮已,淨居天子更捧縵僧伽梨衣,便脫舊日所著衣服,並脫頭冠白馬等付與車匿,將還王宮,并說偈言辭父王曰:

     假便恩愛久共處,時至命盡會別離。
    見此無常須臾間,是故我今求解脫。

  爾時太子在於山中勇猛精進,修無上道。又詣阿藍迦藍處。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舍。復至欝頭藍弗處,一年學非想非非想定,知非亦捨。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千六年。苦行將滿,則于尼連河浴。苦行日久,就岸稍難,追成仙人挽低樹枝,接於太子。

  又《因果經》云:“浴已。‘我若以羸劣之身而取道者,外道言自餓則是涅盤,故當受食。’太子纔起此念時,有難陁波羅奈姊妹二人捧上乳糜,太子又自念言:‘當將何器而為受食?’纔起此念時,四天王各捧石缽。其時,菩薩為平等故,并總受之。息貪欲故,按成一鉢以受乳糜。食充色力,欲詣正覺山。

  准《本行經》云:“太子思念:‘當用何物而坐?應須淨草。’纔起此念,路上遇刈草人,名日吉安。太子語曰:‘此草可能惠施小許?不為愛惜?’吉安則授与。邐迤而去,至正覺山。為太子德重故,其山震動,山神出現,語太子曰:‘此非成道處。’太子問曰:‘何方堪耶?’山神曰:‘從此去,摩竭提國南一十六里有金剛座,賢劫千佛皆昇此座,成等正覺。宜當往彼。’”

  爾時太子遂則下山,遇一盲龍。盲龍語太子曰:“菩薩欲求成道處也。”太子問:“汝何知我菩薩?”盲龍曰:“我昔於毗婆屍佛時,為惡性比丘,毀罵王寶,遂壟龍中,兼盲其目。過去三佛出世,我眼則開,滅後還閉。今見汝身,令我眼開,故知汝是菩薩。”則引太子詣金剛座,以草敷上,遂升此座。太子發弘願言:“我若不成無上菩提,誓不起於此座!”而成正覺,號之為佛。故《普曜經》云:“菩薩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時大悟,便造偈曰:

  因星得悟,悟後非星。
不隨於物,不是無情。

  時當此土周第六帝穆王三年癸末之歲二月八日成道,因此三十成道也。”

  爾時釋迦如來成道竟,示眾曰:“夫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本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業結;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敬,名之為道。”有一比丘問:“如何是清淨本性?”佛言:“畢竟淨故”。“如何是本性無知?”佛言:“諸法鈍故。”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佛乃良久。外道作禮讚曰:“善哉!善哉!世尊有如是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外道去後,阿難問佛:“外道以何所證而言得入?”佛言:“如世間良馬,見鞭影而行。”如是說法,住世四十九年。後於拘尸那城熙連河側娑羅雙樹間入於涅盤,壽齡當七十九矣。時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暴風忽起,飄損人含,傷折樹木。山河大地,悉皆震動。西方有白虹十二道,通過此土,連夜不滅,當此之時,則佛入涅盤之祥應。

  又《涅盤經》云:“爾時世尊欲涅盤時,迦葉不在眾會。佛告諸大弟子:‘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又云:‘吾有清淨法眼、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付囑於汝,汝善護持。’並勑阿難嗣二傳化,無令断絕,而說偈曰: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爾時,迦葉與五百弟子在耆闍崛山,身心寂然,入於三昧。於正受中倏然心驚,舉身戰慄。從定中出,見諸山地皆大振動,則知如來已入涅盤。告諸弟子:“我佛大師入于涅盤,經於七日,已入棺中。苦哉!苦哉!應當疾往至如來所。”恐荼毗不得見佛,以敬佛故,不敢飛空往如來所,則將弟子尋路疾行,悲哀速往。正滿七日,至拘尸城荼毗所。問大眾言:“如何得開大聖金棺?”大眾答曰:“佛入涅盤,已經二七。恐有損壞,如何得開?”迦葉言:“如來之身,金剛堅固,不可俎壞。德香芬馥,若栴檀山。”作是語已,涕泪交流,至佛棺所。爾時,如來大悲平等,為迦葉故,棺自然開,皆則解散,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真金紫磨堅固之身。爾時,迦葉復重悲衷,與諸弟子繞佛七厘,長跪合掌,說偈哀難曰:

  苦哉苦哉大聖尊,我今荼毒苦切心。
世尊滅度一何速,大悲不能留待我。
我於崛山禪定中,遍觀如來悉不見。
又觀見佛已涅盤,倏然心戰大振驚。
忽見暗雲遍世界,復睹山地大振動。
則知如來已涅盤,故我疾來已不見。
世尊大悲不普我,令我不見佛涅盤。
不蒙一言相教告,令我孤露何所依?
世尊我今大苦痛,情亂迷悶昏濁心。
我今為禮世尊頂,為復哀禮如來胸?
為復敬禮大聖手,為復悲禮如來腰?
為復敬禮如來臍?為復深心禮佛足?
何故不見佛涅盤?唯願示我敬禮處。
如來在世眾安樂,今入涅盤皆大苦。
哀哉衷哉深大苦,大悲示教所禮處。

  爾時迦葉說是偈已,世尊大悲,則現二足;千輻輪相出於棺外,回示迦葉。從千輻輪放干光明,遠照十方一切世界。爾時迦葉與諸弟子見佛足已,一時禮拜。千輻輪相大覺世尊金剛雙足還自入棺,封閉如故。爾時如來以大悲力從心胸中火湧棺外,漸漸荼毗,經於七日,焚妙香薪,爾乃方盡。佛力威神,內外白褺而無損也。此有二表:外一重白褺不損者,表俗諦存焉,內一重白褺不損者,表真諦不壞也。

  自如來入涅盤王申之歲,至今唐保大十年壬子歲,得一千九百一十二年。教流漢土,迄今壬子歲,凡經八百八十六年矣。

  第一祖大迦葉尊者

  第一祖大迦葉尊者,摩竭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名飲澤,母字香志。與瓶沙王競富,唯讓一犁;共摩竭以爭饒,更逾千倍。積長者之貝玉,祈請樹神;獲貪女之金珠,莊嚴塔像。載誕金光之子,結成金色之妻。果合前緣,深扶宿願。雖為貴偶,乃無欲情。欲求出家,澤志聽許。便投世尊,發弘誓願。上法受戒,清貞守素。無愛無欲;常行頭陀。世尊在日,命坐付衣,常於眾中稱嘆第一。

  爾時大迦葉告諸比丘曰:“佛已荼毗,金剛舍利,非我等事。何以故?自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求最勝福田者,自當供養。我等宜當結集法寶,無令斷絕,為未來世作大照明,紹隆正法。”

  爾時迦葉作大神通,往須彌頂而說偈曰:

  如來諸弟子,且莫般涅盤。
若得神通者,當赴於結集。

  說是偈已,則擊撾銅。撾銅之中而傳此偈,聲遍三千大世界。得神通者,悉皆赴集。聖眾既繁,遂揀內閑三藏、外達五明、足滿六通、智圓四辨者。其數四百九十有九,悉集王舍城耆闍崛山賓缽羅窟,此雲七葉巖。

  爾時阿難為漏未盡,當被跋闍比丘有他心智,則便觀察知:“阿難兄有欲漏故,未及眾聖,不得入會。”時阿難比丘當自念言:“我事如來亦無缺犯,為自有漏,不及眾數。”思惟是事,曉夜經行。明相出時,身體疲極。兼臥之次,頭未至枕,得證果位。心生歡喜,則往賓缽羅窟,擊其石門。

  爾時迦葉在於窟中問:“是何人敲我此戶?”答言:“是佛侍者比丘阿難。”迦葉語曰:“汝漏未盡,不得入來。”阿難答言:“我已證無漏。”迦葉報言:“汝既證無漏,可現神變以遣眾疑。”爾時阿難則騁神通,從鑰孔入,得在眾會,添數五百。

  案《育王經》云:“迦葉告阿闍世王:‘我今欲集如來三藏。願大王為我檀越。”王言:“願大聖集如來三藏,無有遺餘,不捨慈悲,受我供養。”

  阿闍世王為結集主時,諸比丘則從座起,諮問長老大迦葉:“於三藏中先集何藏?”迦葉語云:“當集修多羅藏。”迦葉白聖眾言:“此阿難比丘多聞總持,有大智慧。常隨如來,梵行清淨。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佛所讚嘆,聰慜第一。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大眾默然允之。

  迦葉告阿難曰:“汝於今者宜宣法寶。”阿難躬受敬諾,觀察聖心而說偈曰:

  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
  猶如虛空中,眾星之無月。

   說是偈已,禮眾聖足,則昇法座。

  案《七事記》云:“爾時阿難當昇座已,尊諸相好,現身如佛。眾見此瑞,則生三疑。一謂大師慈悲故,從涅盤起,為我等輩宣甚深法。二謂他方諸佛知我釋迦奄化故,而來此中宣揚妙法。三謂阿難轉身成佛,為眾說法耶?爾時阿難而說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城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阿難則下法座,卻復本身。諸菩薩等知是世尊加被,眾疑悉遣。時迦葉問諸比丘:‘阿難所言不錯謬乎?’諸比丘皆云:‘不異世尊所說。’於是迦葉請優波離集毗尼藏,次命迦旃延集阿毗曇藏,迦葉則入願智三味。觀所集法藏,皆無欠少。因茲流布而不斷絕。”

  阿闍世王懺悔經有三種阿難。一阿難陁,此云慶喜,持聲聞法藏,於上二乘隨力隨分。二阿難陁跋羅,此云慶喜賢,持中乘法藏,於上大乘隨力隨分;于下小乘客與兼持。三名阿難陁婆伽羅,此云慶喜海,持菩薩大乘法藏,於下二乘容與兼持。

  又臺教中有四阿難。何等為四?一者慶喜阿難,結集藏教。二者賢阿難,結集通教。三者典藏阿難,結集別教。四者海阿難,結集圓教。論其本也,唯一金龍尊佛;語其迹也,分四阿難弟子。

  梵語阿難,此翻無染。阿者無也,難者染也。論此無染,亦分為二。一者斷除煩惱,名為無染。二者出離修證,名為無染。斷除煩惱無染是名傳教阿難,出離修證無染是名傳禪阿難矣。

  阿難問師:“傳佛金襕外,別傳個什摩?”師喚阿難,阿難應喏。師曰:“倒卻門前刹竿著!”

  阿闍世王謂師說法,師受請升座,良久乃下。王問師:“何故不為弟子說?”師云:“大王位崇名重。”

  迦葉尊者闡一乘而利物,弘二教以度人。實得他心,終無我想。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無量眾。乃告阿難言:“如來正法眼付囑於我,我今年邁,持佛僧伽犁衣入雞足山,待慈氏一生。汝受佛囑,弘揚正法,勿令斷絕。聽吾偈曰:

  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爾時迦葉說是偈已,遂入王舍城,等阿闍世王。王寢不遇,留言付於門者,令奏王知云:“吾當往雞足山矣。”准《西域記》云:“此山三峯,如仰雞足”,故因此立號也。

  迦葉尊者於此山上以草敷坐,結跏而已,作是念言:“今我此身著佛所与糞掃之衣及持僧伽梨等,經于五十七俱低,六十百千歲,慈氏佛出世,不令其朽壞。”作是念已,遂語山曰:“若阿闍世王與阿難來,山當為開,令其得入。若歸去後,復當還合。”言訖,便入滅盡定,應時大地六種震動。
 

  爾時阿闍世王於睡夢中見殿梁折,遂則驚覺。時執扃之使奏王知云:“大迦葉辭王,往雞足山,欲入涅盤。過王殿寢,未敢奏聞。”王聞此語,遂生悲泣。雲:“朕何薄祐!諸聖涅盤,不得覩見。”則詣竹園精會,禮阿難足,借問迦葉所在。遂命阿難同往雞足。王到山已,山自開闢,迦葉在中,全身不散。王乃勑諸力士積諸香薪,欲闍維之。阿難白大王曰:“摩訶迦葉以定持身。待於彌勒下生,捧付僧伽梨竟,方入涅盤。如今切不可焚也!”王聞是語,以種種供養,心生悲戀,然後禮辭定身。却命阿難入於王舍城。阿闍世王與阿難纔出此山,山合如故。

  師入滅時,當此土周第八主孝王五年丙辰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偉哉迦葉,密傳佛心。
身衣一納,口海千尋。
威儀庠序,化導幽深。
未逢慈氏,且定雞岑。

  第二祖阿難尊者

  第二祖阿難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刹利帝,白飯王子,是佛之當弟也。本是金龍尊佛,今為如來所化。建立法幢,度六萬眾;高懸佛日,大照迷徒。博達總持,多聞第一。師巡遊往至一竹林之間,聞一比丘錯念佛偈曰:

  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涸。
不如生一日,而得覩見之。

  阿難聞已,嗟嘆曰:

  世間一凡有,不解諸佛意。
徒載四圍陁,不如空身睡。

  阿難嘆已,語比丘曰:“此非佛語。如今當聽我演佛偈。”曰:

  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
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具如《寶林傳》所說也

  爾時阿難告商那和修言:“如來正法眼付囑於我,我今付汝。當弘吾教,無令斷絕。”複謂末田底曰:“佛預記汝:吾滅度後,罽賓國中一百二十年有一比丘,名末田底,流布佛法。”

  爾時商那和修與禾田底同師阿難。末田底無弟子,商那和修有一弟子,名優婆毱多,西國羅漢宗首。

  爾時阿難付法偈曰:

  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
各各既自悟,悟了無無法。

  師付法已,踴身處空,作十八變,入風輪奮迅三昧。分身四分,一分奉叨利天,一分奉沙竭羅龍王,一分奉毗舍離王,一分奉阿闍世王。各起寶塔供養。

  阿難入滅時,當此土周第十主厲王十二年癸巳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多聞慶喜,高建法幢。
傳佛金偈,繼祖銀釭。
慈悲第一,智慧無雙。
飲光後囑,月印秋江。

  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亦名商諾迦,是西天自然九枝秀草名也,摩突羅國人也。姓毗舍多,父名林勝,母字嬌奢耶。在母胎中六年始生。尋後出家,身衣自然化成九條。得慶喜之法,廣度群生,大作明燈。乃云:“佛記:‘吾滅度後二百年中,聖者继我,則入三昧觀見。’吒利國中有長者子,名日善意而姓首陁。後生三子,少者出家,當續於我,大興吾教。吾當以小神通至於彼國,不將徒眾而自往之。”長者作礼問:“尊者遠至,有何所須?”答曰:“我無伴侶,孑然一身。欲命徒侶而歸佛道。”長者曰:“我欒世俗,不能出家。若複生子,當給於汝。”師云:“善哉!善哉!”言已,則歸本座。

  時長者尋後果生三子。前二子不願出家,第三子名優婆毱多,年十七。爾時和修告父而曰:“佛記此子云:‘吾滅度後二百年中,當第四師而度籌眾。’”父聞佛記,則奉尊者,任其出家。師乃問毱多曰:“汝年幾歲耶?”子曰:“年十七歲也。”師曰:“汝十七歲,姓十七歲耶?”子曰:“性非十七歲。”子曰:“姓非十七歲。”子白師曰:“為心白耶,為頭白耶?”師曰:“此白是發,非心頭也。”子曰:“身自十七歲,非姓爾也。”在師左右三四年間,出家具戒,便證聖果。

  爾時商那和修告毱多言:“如來以大法眼付囑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付囑於汝。聽吾偈曰:

  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
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具如《寶林傳》所說也。

  自商那和修滅度時,當姬周第十一主宣二十三年乙未歲矣。淨修禪師偈曰:

  胎衣尊者,暗室明燈。
人天耳目,佛法股肱。
非心非色,不滅不增。
良哉至聖,覺海大鵬。

  第四祖擾婆毱多尊者

  第四祖擾婆毱多尊者,吒利國人。其姓首陁。佛記:“于禪祖中當其第四。化度群品,如我今日。賢劫之中當得成佛,名無相好如來。”十七出家,二十成道。隨方行化,至摩突羅國,大眾雲集。半月說法,天花時降,地神腰現。而聽法故,盡獲解脫。具如《寶林傳》所說也。

  爾時毱多尊者,凡度一人,拋下一籌。籌長四寸,滿一石室。室高丈六,縱廣亦然。其後度者名曰提多迦,志求出家。師問曰:“為心出家耶,為身出家耶?”子曰:“我來出家,非為身心而求利益。”師雲:“不為身心,復誰出家?”子曰:“夫出家者無我之故,無我之故心不生滅,心不生滅則是常故,既是常故諸佛亦常。心無形相,其體亦爾。”師雲:“汝當大悟。心自明朗,依佛法中度恆沙眾。”

  爾時毱多尊者曰:“我今將此法眼付囑於汝,汝可流布,無令斷絕。汝今當聽吾說偈曰:

  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毱多尊者付囑法已,即入涅盤。爾時提多迦取石室籌,積之焚燒。拾取舍利,豎塔供養。時當此土姬周第十三主平王三十一年庚子之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優波毱多,辯瀉懸河。
法山崢崪,道樹婆娑。
籌盈石室,屍繫天魔。
性非十七,悟在刹那。

  第五祖提多迦尊者

  第五祖提多迦尊者,摩迦陁國人也。在舍,父夢金日從屋而出,放大光明,照一寶山,山頂有泉。初名香眾,因父夢故,號提多迦,譯云通真量。

  毱多云:“如來記汝,吾滅度後一百年中,必有一子而證道果。”又為師解:其父夢寶山者,吾身是也;出光明者,汝智慧也;從屋而出者,入道也;山頂泉者,無上法味也。提多迦聞毱多解夢,心目忻慶而說偈曰:

  巍巍七寶山,常出智慧泉。
迴為真法味,能度諸有緣。

  毱多尊者以偈答曰:

  我法傳於汝,當現大智慧。
金日從屋出,照曜於天地。

  爾時提多迦聞毱多偈已,合掌瞻顏。既得付法,遊歷諸土而度群品。俱如《寶林傳》所說也。

  爾時彌遮迦,八千仙中主,欲求出家。爾時提多伽告曰:“汝欲出家,各應自念,非假刀剃。隨所念故,鬢髮自淨;深敬佛故,衣生袈裟而變檀相。”時諸仙人各自念佛,心生敬慕,鬢髮自淨,袈裟生體。心不退轉,盡獲聖果。

  爾時提多迦告彌遮迦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囑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將此法眼付囑於汝。聽吾偈曰:

  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
悟了同未悟,無心得無法。

  師說偈已,化火三昧而燼其體。弟子彌遮迦收得舍利,斑荼山中起塔供善,時當此土姬周第十五主莊王七年已丑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多迦大師,無我出家。
了根達境,免卻空花。
體非形相,理出齒牙。
隨方利物,豈有匏瓜。

  第六祖爾遮迦

  第六祖爾遮迦尊者,中印土人,得提多迦法。〔俱如傳中〕

  爾時彌遮迦得法已,遊歷行化。眾中有一人,名波須密,欲求出家。爾時提多迦尊者曰:“佛在世時,至北天竺而谓阿難曰:‘此國土中,吾滅度後三百年末,有一聖者當出於世。姓波羅隨,名婆須密。於諸祖中當其第七。’佛之記汝,非我所知。汝可出家舍除觸器,合證聖果。”時婆須密弃其酒器,合掌作禮,深自覺知:“我昔曾於無量劫中而施寶座於第七佛。與我授記,於賢劫中當得作佛,于禪祖中當得第七。如尊所說,深達昔緣,如寤所覩。尊者大慈,願接引我。”

  時彌遮迦則為出家,而受佛戒。所作已辦,深自知之。乃命付法而說偈言:

  無心無可得,說得無名法。
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師入滅度時,當此土姬周第十八主襄王十七年丙申歲矣。淨修禪師偈曰:

  彌遮迦祖,習五通仙。
遇師法正,省我心偏。
悟如來悟,玄之又玄。
神通示滅,八部潸然。

  第七祖婆須密尊者

  第七祖婆須密尊者,北天竺國人也。得彌遮迦法已,而自行化,度諸有情。至迦摩羅國,大作佛事。於此座前,有大智者而稱佛陁難提,問師曰:“解論義不?”師曰:“論則不義,義則不論。若擬論義,終非論義。”佛陁難提聞師論義,心則敬伏,而求出家。師則納受,具戒證果。乃命付法而說偈曰:

  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具如本傳。

  自波須密入定時,當此土姬周第二十一王定王十九年辛未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祖婆須密,入彌遮室。
迷悟本如,物我冥一。
手攜酒器,頂擎佛日。
奚是奚非?誰得誰失?

  第八祖佛陁難提尊者

  第八祖佛陁難提尊者,迦摩羅國人,姓瞿曇波。當生之時,頂上有珠,珠光照曜。年至四十,遇婆須密而得出家,便證聖果,遊行化導。至提迦國,而有一人名伏馱密多,而問師曰:“父母非我親,誰為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為最道者?”師曰:

  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
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
外求有相佛,與法不相似。
若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

  爾時伏馱密多得聞尊者說是妙法,則五體投地,深作敬禮。爾時尊者則与出家,而命賢聖受具足戒。

  爾時佛陁難提告伏馱密多曰:“如來以大法眼付囑迦葉,如是展轉,吾當第八。汝受法寶,勿令斷絕。聽吾偈言:

  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是。
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具如本傳。

  師入滅時,當此土姬周第二十四主景王十二年丙寅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佛陁難提,大化群迷。
心無內外,法離高低。
五天論將,三界雲梯。
卓然真氣,南北東西。

  第九祖伏馱密多尊者

  第九祖伏馱密多尊者,提迦國人,姓毗舍羅。具如本傳。得佛陁難提法已,至中印國,大作佛事,導化群品,百千人俱。有一長者名曰香蓋,家有一子,號難生,依師出家。爾時師既受已,勤苦修行,脅不至席,因茲立號,名脅尊者。

  爾時伏馱密多告比丘難生曰:“如來以大法眼付囑迦葉,展轉相傳,至今於我。我將此法付囑於汝,汝善護持,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而聽偈曰:

  真理本無名,因名現真理。
領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師說偈已,默然入定。諸天散花,而供養之。時脅尊者則以香薪用闍維之,收得舍利,建塔供養。時當此土姬周第二十六主敬王三十五年甲寅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伏馱密多,大器晚成。
五十不語,五十不行。
俄逢大士,倏契無生。
崖松有操,鶖鶚無程。

  第十祖脅尊者

  第十祖脅尊者,中印國人也。得伏馱密多法,廣化群迷。至花氏國,有一長者名曰寶身,而有七子。第七子名富那耶奢,禮師白言:“我今欲出家,尊者當濟度。”爾時尊者則為出家,具戒證果。乃命付法而說偈曰:

  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
獲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

  師付法已,火化三昧而自焚身。耶奢尊者收拾舍利,豎塔供養,時當此土姬周第二十八主貞王二十二年癸亥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脅大尊者,愛憎網撦。
量等虛空,道唯蕭灑。
真體自然,因真舒寫。
約世蒼茫,奔騰意馬。

  第十一祖富那耶奢尊者

  第十一祖富那耶奢尊者,花氏國人也。姓瞿曇,兄弟七人,而處最幼。心明博達,無諸所求。得付法已,廣宣流布,次第遊化。又至一城,名波羅奈。遇一長者名馬鳴,問師曰:“我欲識佛,何者即是?”師曰:“汝欲識佛,不識者是。”馬鳴曰:“佛既不識,爭知是乎?”師曰:“汝既不識,爭知不是?”馬鳴曰:“此是鋸義。”師曰:“彼是本義。”師和問:“鋸義者何?”馬鳴曰:“共師並出。”馬鳴却問:“云何本義?”師曰:“汝被我解。”

  爾時馬鳴聞師勝義,心即歡喜,而求出家。俱如傳中。

  爾時富那耶奢告馬鳴曰:“我今將此正法眼藏付囑於汝。汝可流布,勿令斷絕。”而說偈曰:

  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
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時馬鳴聞師說偈,心大慶悅。師付法已,則現神通,飛行自在。卻至本座,而入寂定。時當此土姬周第三十三主安王十四年戊戍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富那夜師,智若須弥。
心捐去住,身外榮衰。
明暗隱顯,視聽希夷。
現前提取,更莫參差。

  第十二祖馬鳴尊者

  第十二祖馬鳴尊者,波羅奈國人。〔具如本傳〕爾時馬鳴告毗羅曰:我今將此法眼藏付囑於汝,汝可流布,無令斷絕,而聽偈曰:

  隱顯即本法,明暗元無貳。
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棄。

  師入大寂時,當此土姬週三十五帝顯王二十七年甲午歲矣。淨修禪讚曰:

  尊者馬鳴,化花氏城。
魔宮霧卷,釋苑風清。
我欲識佛,不識者明。
莫非玄解,動足塵生。

  第十三祖毗羅尊者

  第十三組毗羅尊者,花氏國人。〔俱如本傳〕爾時毗羅告龍樹曰:我今將此正法眼藏用付於汝,汝當護持,勿令斷絕。而聽偈言:

  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
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

  毗羅入滅時,當此土姬週三十七帝赧王四十一年壬辰歲。淨修禪師讚曰:

  毗羅大聖,因地魔王。
憑師指教,豁證真常。
胡為愚智,詎是詎長。
德馨蘭慧,性淨冰霜。

  第十四祖龍樹尊者

  第十四祖龍樹尊者,西天竺人。具如本傳。

  爾時龍樹告提婆曰:“我今將此正法眼藏用付於汝,汝當受教。聽吾偈曰:

  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
於法心不證,無嗔亦無喜。

  龍樹尊者寂然入定時,當此土秦第二帝始皇三十五年己丑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菩薩龍樹,化龍是務。
心曉佛心,住而非住。
身顯圓月,法流膏雨。
提婆投機,就諳旨趣。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南印土人,姓毗舍羅。具如傳中。爾時提婆尊者告羅睺羅多曰:“我今將此正法眼藏用付於汝,汝宜傳受,無令断絕。而聽偈言:

  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
於法實無證,無終复無始。

  此師滅度時,當此土前漢第四主文帝十九年庚辰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迦那提婆,德岸彌高。
迴旋香象,吹却金毛。
機迅巖電,辯瀉秋濤。
始終絕證,勿誤王刀。

  第十六祖羅睺羅尊者

  第十六祖羅睺羅尊者,毗羅國人。姓梵摩,父名淨德。俱如傳中。

  爾時僧伽難提而問師曰:“法有證不?有取捨不?有有無不?有內外不?願尊者慈造而為解說。”爾時羅睺羅多以偈答曰:

  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
法非有無相,內外雲何起?

  此師全身入定時,當此土前漢第六武帝十年戊辰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羅睺道德,在口寧論?
因師說耳,尋得入門。
高提日月,大照乾坤。
不取不舍,傳乎子孫。

 祖堂集卷二

  第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第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羅伐城人也。刹利姓,父名寶莊嚴,母名芬陁利。才生解語,分明曉了,為母說法。既得羅睺羅法,行化至摩竭國。見一童子,年當十二,手執銅鏡,而來師所。師問曰:“子年幾耶?”於曰:“我當百歲。”師曰:“汝當無智,看汝幼少。”答曰:“我年百歲,非其理也。”子曰:“我不會理,正當百歲。”師曰:“子善機也。”子曰:“佛偈云:‘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時尊者敬之,深知是聖。

  問曰:“汝執此鏡,其意云何?”子曰:“諸佛大圓鏡,內好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皆相似。”

  其舍父母,見子言異,則令出家。師為度脫,領詣古寺而為受戒,名曰伽耶舍多。於彼殿角,有一銅鈴被風搖響。師曰:“彼風鳴耶,銅鈴鳴耶?’子曰:“我心鳴耶,非風銅鈴。”師曰:“非風銅鈴,我心誰耶也?”子曰:“俱寂靜故,豈非三昧?”師曰:“善哉,真比丘!善會諸佛理,善說真法要,善識諸佛義。”乃命付法,以偈告曰:

  心地本無生,因種從緣起。
緣種不相妨,花果亦復然。

  伽耶舍多聞師說揭,及受法藏,心生敬重,頂戴受持。師付法已,即離本座。至樹下立。而舉左手攀其樹枝,尋則滅度。焚其舍利,則在樹側,不可移動。則就本處豎塔供養,諸天散花而雨寶衣,用散塔處。時當此土前漢第七主昭帝十年辛酉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僧伽難提,莊嚴王子。
逾城九重,入山千里。
定俞井金,義班始終。
理屈於師,忽窮自己。

  第十八祖伽耶合多尊者

  第十八祖伽耶合多尊者,摩竭國人。姓鬱頭藍,父名天蓋,母名方聖。年至十二,得僧伽難提法。行化至月氏國,大作佛事。有一波羅門,名曰鳩摩羅多,心信外道,不愛佛法。師至波羅門家,為說大因緣,又為說父病因緣。於時波羅門聞師所說而生歡喜,欲求出家。師與出家,受具足戒,令證道果。乃命付法而說偈曰:

  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
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時鳩摩羅多聞師說偈,心生歡喜,當自安樂。師付法已,即從座起,踊身虛空作十八變,化火三昧,自焚其身。眾拾舍利,起塔供養。時當此土前漢第十五主成帝十四年戊申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伽耶舍多,幼會佛機。
手執寶鏡,面難提師。
內外絕翳,眉目無虧。
風飄鐸韻,非我是誰?

  第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第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月氏國人也。初遇伽耶舍多,得法行化,時至北天。有一大士名闍夜多,而用油塗足。巡遊諸國,遙見伽耶含多,作禮問:“我家父母心常供養,亦求佛道,未省是何因緣,長縈疾苦。又觀鄰舍常行兇殺,不樂修行,而無所患。此二事實未曉之,唯願慈悲,為我解說!”尊者云:“業通三世,如影隨形。積善餘慶,積惡餘殃。”聞說歡喜,志願出家,乞師納受。既攝受已,便獲道果。師乃命付法,而說偈曰:

  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
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

  師付法已,於座上以爪劙面,各分兩向。當此處分,有大光明。照大眾已,寂然滅度。時當此土王莽則位十八年壬午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鳩摩羅多,大常止簷。
蒙師為訣,委父無猒。
本非鍛練,肯藉鎚鉗。
一榻孤坐,人天礼瞻。

  第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第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北天竺國人也。得鳩摩羅多法已,行化至羅閱城,遇一頭陁,名婆修盤頭。六時禮佛,少欲知足;長坐不臥,一食而已。

  爾時尊者問大眾曰:“此頭陁者,汝見如何?”眾曰:“不可思議。常修梵行。長坐不卧,一食而已。”師曰:“此是道耶?”眾曰:“誠如尊說。”師曰:“今此頭陁不久當墮,与道懸遠;心有所求,不名為道。”眾曰:“師如何?”師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六禮,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

  爾時頭陁聞師所說,心生歡喜。說偈讚曰:

  稽首三昧尊,不求於佛道。
不禮亦不慢,心不生顛倒。
不坐不懈怠,但食無所好。
雖慢而不遲,雖急而不燥。
我今遇寶尊,和南依師教。

  師見說偈已,師告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囑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囑汝,汝善護持,勿令斷絕。聽吾偈曰:

  言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師入滅時,當此土后漢第二主明帝十六年甲申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闍夜多祖,格高貌古。
錫有六環,田無半畝。
言下不生,何處不普。
垂手入鄽,他方此土。

  第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第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羅閱城人。姓毗舍佉,父名光蓋,母名嚴一。師得闍夜多法,行化至那提國。而共常自在王言論次,有一使者乃奏王曰:“百萬象兵至於南面。”王曰:“此事非少,如何抵敵?”師曰:“大王莫愁,令第二太子摩拏羅輕喝一聲。”大王則命太子喝。太子奉王教詔,即至城南。便舉左手拍其腹上而喝一聲,象兵倒地,不復更起。王見此事,深自嘆訝。願師攝受,度脫出家,命聖受戒。爾時太子偈讚曰:

  為摧百萬象,鼓腹作神通。
一切諸宮殿,無不震動者。
遇師方便力,而得度脫我。
稽首父母辭,而出於愛火。

  爾時尊者則領太子遊行化導,建胜法幢。乃命付法,而說偈曰:

  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
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師入定時,當此土后漢第五主煬帝九年丁已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婆修盤頭,修行不卧。
雖曆辛懃,翻成懶惰。
因指見月,逢歌指和。
泡幻無真,慮情無過。

  第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第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那提國人。姓刹利帝,名大力尊。父名多滿,亦名常自在。具如寶林傳也。

  爾時摩拏羅告鶴勒曰:“我令將此正法眼藏用付於汝,汝當守護,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而說偈言: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此師入滅時,當此土后漢第九主桓帝十八年乙已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辯塔降象,自在王子。
雷震蟄門,邪師失齒。
神運六通,道風千里。
聲色恒真,何須饋耳。

  第二十三祖鶴勒尊者

  第二十三祖鶴勒尊者,月氏國人。姓婆羅門,父名千胜,母號金光。具如《寶林傳》也。

  爾時鶴勒告師子曰:“我今將此正法眼藏用付於汝,汝善護持,外方行化。當國有難,刑在汝身。汝受吾教而聽偈曰:

  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得時不說知。

  此師滅度時,當后漢第十一主獻帝十九年巳丑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尊者鶴勒,上德不德。
任性縱橫,發言奇特。
功高三儀,名喧萬國。
稽首歸依,祖林薝蔔。

  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

  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中印土人。姓婆羅門。具如《寶林傳》也。

  爾時師子告婆余斯多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囑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持此法並僧伽梨衣囑付於汝,汝當護持,無令斷絕。而聽偈言:

  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
當心即知見,知見即于今。

  此師還債時,當此土前魏第三主少帝已卯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師子尊者,人天仰譽。
雪裏松青,雲間鶴翥。
論鼓纔聲,法輪高馭。
挫拉邪徒,悟真來去。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罽賔國人。姓婆羅門,父名寂行,母號常安樂。夜夢神人手執寶劍付常安樂,因此有孕。滿月產下,其子左手常拳似執物。從此出家,證果得法。行化至中天竺國,度化群迷。次第遊行至南印土。有一國王,名曰得胜,常崇咒師,不信佛法。咒師奏王:“婆舍斯多不會佛法,請王試之。此人雲聖,問其異事。若答不得,則非師子繼承弟子。”大王有一太子,名不如密多,則向王曰:“今此尊者,先王供養,有大威德,不用試之。”王切齒呵責,則囚太子。王乃命師,師則赴命。王不令坐,當殿試語。問曰:“我國之中,無諸邪法。師所學者,當是何宗?”師曰:“此國之內,無諸邪法。我所學者,當是佛宗。”王曰:“佛滅度已千二百年,師今七十,當何得之?”師曰:“自釋迦傳教,曆于二十四人。我今所學,當繼師子尊者法。亦有信衣,名僧伽梨衣,現在囊中,取呈大王。”王雖見傳法袈裟,心不敬信。則命左右以火驗之,其火熾然,光明貫天,祥雲覆地,而雨四花,異香氣馥,火燼衣存。王覩斯瑞,方乃發心,求哀懺悔。此衣在於王宮起塔供養。

  時太子被囚深宮,并不得食。乃云:“我為法故,今此饑渴,如何存濟?”其時天降白乳入口,味如甘露,食了輕健。乃作是言:“我若出宮,則便出家。”王詔出宮,投師出家。師云:“汝欲出家,當為何事?”太子曰:“我所出家,不為其事。”師曰:“汝言不為,不為何事?”太子曰:“我所不為,不為俗事。”師雲:“不為俗事,當為何事?”太子曰:“不為俗事,當為佛事。”師自念言:“如來以大悲力令此太子助作佛事。”在師左右出家具戒,便证道果。乃命付法,而說偈曰:

  聖人說知見,當境無非是。
我今悟真性,無道亦非理。

  此師入滅時,當此土東晉第一主元帝八年乙酉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婆舍斯多,久離攀緣。
未逢作者,終不開拳。
傳師衣缽,度物橋船。
當心妙見,豈假言宣。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南印土國王太子,正名得勝。具如《寶林傳》也。

  爾時不如密多告般若多羅曰:“我持此法用付於汝,汝善護持,勿令斷絕,而聽吾偈言:

  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
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此師入滅時,當此土東晉第九主孝武帝戊子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不如密多,勝王誕慶。
高遠宮嬪,迥惇道行。
佛法棟樑,王臣瞻敬。
洞鑒媸妍,祖堂金鏡。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東印土人。姓婆羅門。父母俱喪,示化菩薩而作佛事。得不如密多法,行化至南天竺國。國王刹帝利,名香至。師因赴王齋次,諸聖盡轉經,唯有師不轉經。大王問師:“為什摩不轉經?”師曰:“貧道出息不隨眾緣,入息不居蘊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但一卷。”爾時大王賜師一珠,光明耀然。具如《寶林傳》也。是化般苦多羅告達摩曰:“我今將此正法眼藏用付於汝,而聽吾偈曰:

  心地生諸種,因事復因理。
果滿菩提圓,花開世界起。

  般若多羅化火焚身,時當此土宋第五王武帝孝建四年丁酉歲矣。淨修禪師讚曰:

  般若多羅,幼名瓔珞。
父母淪亡,東西盤泊。
一曉龜毛,恒嗟水涸。
果滿菩提,道源遼廓。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和尚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和尚,南天竺國香至大王第三太子也。得般若多羅法,般若多羅乃告曰:“汝今得法,亦莫遠化,待吾滅后六十七年,當往震旦大施法藥。汝勿速去,當有難起,衰於日下。”達摩問曰:‘我去彼國行化,有菩薩不?”師雲:“彼國獲道者如稻麻竹葦,不可稱計。吾滅度後六十七年,各別著人,此國留難,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彼國,南方勿住,彼國天人不見佛理,好作有緣而愛功德。汝至彼國,則出不住。聽吾讖曰:

  路行跨水復逢羊,路行者,來也。跨水者,過海也。復逢羊者,洛陽也。達摩大師從南天竺國過海而來。初到廣州,次普通八年丁未歲入梁國。

  獨自恓恓暗渡江。獨自者,無伴侶也。恓恓者,若恓也。暗渡江者,梁武帝不悟大理,變容不言,師知機不契,則潛過江,向北魏也。

  日下可憐雙象馬,日下者,京都也。可憐者,好。雙象馬者,志公傅大士也。

  兩株嫩桂久昌昌。兩株者,二木也。二木是林字也。嫩桂者,少也,則是少林寺也。久昌昌者,幾年面壁而出大行佛法也。

  達摩又問師:“此後更有難不?”師雲:“吾滅度後一百五年而有小難,聽吾讖曰:

  心中雖吉外頭凶,心中者,周字也。外頭凶者,周王無道滅佛法也。

  川下僧房名不中。川下僧房者,俗號僧房為邑,川下邑為邕字也。後周文帝姓宇文,名秦邕。不中者,後周沙汰滅佛法。

  為遇毒龍生武子,毒龍者,武帝父王也,生武子者,生武帝也。

  忽逢小鼠寂無窮。小鼠者,庚子也,周武帝庚子崩寂。無窮者,盡滅無也。

  又問:“此後更有難不?”師雲:“吾滅度後一百六年有小難,父子相連,亦當不久,作一二三五歲。當此事過,以有人見其意,吾不能明。略與讖曰:

  路上忽逢深處水,〔路上者,李字也。深水者,淵字也。唐高祖神堯皇帝,姓李名淵也。〕

  等閒見虎又逢豬。等閒見虎者,寅也。唐高祖戊寅年登位也。又逢豬者,亥也。高祖丁亥年崩。

  小小牛兒雖有角,小小牛兒者,高祖武德四年九月日,有前道士太史今博奕,先是黃巾黨,其所習遂上表废佛法,事十有一條,大略而云:“釋經是損國破家,未開益世。請胡佛邪教退還天竺。凡是沙門放歸桑梓,則國家昌泰,李孔教行矣。”高祖納奕奏書,乃下詔問諸沙門曰:“棄父母鬢髮。去君臣花服,利在何間?益在何情?損益二宜,請動妙釋。”時有琳法師上表得延五年。高祖崩,太宗即位,再興佛法矣。具如別傳。言半角者,正當挃觸而無害即是。

  清溪龍出總須輸。清溪者,山名也。龍者,琳法師護法之龍,能令博奕竽邪見之徒總須伏也。

  又問師:“於此後有聖人出不?”師雲:“林下見有一人,當得於道,亦契菩提。聽吾讖曰:

  震旦雖闊無別路,震旦者,唐國也。無別路者,唯有一心之法,讓大師化等如此也。

  要假姪孫腳下行。侄孫者,今時傳法弟子也。

  金雞解銜一顆米,金雞者,金州也。讓師是金州人也。一顆米者,意取道一,江西馬祖名道一。

  供養十方羅漢僧。讓和尚付法與道一,故言供養。十方者,馬和尚是漢州十方縣羅漢寺出家也。

  達摩大師同學兄名佛大先,此佛大先是佛馱跋陁羅三藏之弟子。佛馱跋陁羅復有弟子名那連耶舍,于南天大化,後來此土東魏高勸鄴都,與五戒优婆塞萬天懿譯出《梵本尊胜經》一部。萬天懿問:“彼天有菩薩傳教不?”那連耶舍答曰:“西天諸祖二十七師悉說此法,名般若多羅。亦有弟子,名菩提達摩。至此土後魏第八帝諱詡大和十年,至于洛陽少林寺化導,至九年示滅,經于一十五年矣。”又問:“此師後有人能繼不?”三藏讖曰:

  尊勝今藏古,尊勝者,妙智也。古者,可大師。本有妙高之性,性被惱覆云,未現了,故言藏也。

  無肱亦有肱。肱者,手也。可大師求法斷臂也。
龍來方受寶,龍來者。初祖西來也。方受寶者,二祖傳法。
捧物復嫌名。捧者,惠也。本名神光,復遇達摩,嫌之改名,言為慧可。
又問:“此後誰當繼此耶?”三藏讖曰:
初首不稱名,後周第三主已卯之歲,有一居士不說年歲,不稱姓名,故言不稱名。
風狂又有聲。風狂者,三相有風病。有聲者,遠近皆知有病,故言有聲也。
人來不喜見,人來不喜見患風之形狀。
白寶初平平。白寶者,玉也。玉邊作祭,璨也。三祖名璨大師。
又問:“此師後更有人斷不?”又讖曰:
起自求無礙,有一沙弥年十四,名道信。來礼拜問:“唯願和尚教某甲解脫法門。”故言求無礙。
師傳我沒繩。師者,三祖也。我沒繩者,既無人縛汝,即是解脫。
路上逢僧禮,路上者,道也。礼者,信也。四祖大師名道信。
腳下六枝分。腳下者,門下也。四祖下橫出一宗。六枝者,牛頭、融禪師等六祖。
又問:“此師後更有人繼不?”三藏又讖曰:
三四全無我,三四者,七也。五祖七歲遇道信大師。無人我出家也。
隔水受心燈。隔水者,五祖於新州蘄水郡得傳四祖心印,故言受心燈。
尊號過諸量,過量者,弘字也。
逢嗔不起憎。不起者,忍字也。
又問:‘此師後誰能繼之?”三藏又讖曰:
捧物何曾捧,捧者,惠字。
言懃又不懃。懃者,能也。六祖名能。
唯書四句偈。唯書四句偈者,神秀和尚呈四句偈,惠能和尚亦呈四句偈,故言四句偈。
將對瑞田人。瑞田人者,神秀和尚南陽嘉禾縣瑞田人。
又問:“此師後明其法者能繼之不?”三藏又讖曰:
心裏能藏事,能藏者,懷;則懷讓也。
說向漢江濱。說向者,說法也。漢江濱者,馬大師漢州人也。馬大師求佛心印,讓和尚說向道一也。
湖波探水月,湖波者,曹溪也。探水月者,得也。讓大師於六祖身邊得傳心印。
將照二三人。二三者,六。讓大師傳法弟子六人。言六人者,一道一得心,二智達得眼,三常浩得眉,四神照得鼻,五坦然得耳,六嚴峻得舌。是為六人也。
三藏又讖曰:
領得珍勤語,領得者,馬大師於讓大師處領悟也。
離鄉日日敷。離鄉者,南方也。日日者,昌字也。敷者,演也。馬大師歸至洪州南昌寺敷演大教是也。
移梁來近路,移梁者,梁都也。近路者,洪州觀察使姓路,送請大師自虔州南庚縣移入洪州開元寺,故言來近路。
餘算腳天徒。餘者,我字也。從馬大師二十年外,有契道者千萬,遍行天下。故言腳天徒。
三藏又讖曰:
艮地生玄旨,艮地者,車北也。神秀和尚從五祖下,傅一枝法在北,自為立宗旨也。
通尊媚亦尊。通尊者,諡號大通禪師也。媚者,秀也。亦尊者,三帝所尊敬,故亦尊也。
比肩三九族,比肩者,同學也。三九族者,十二人也。秀大師同學十二人。
足下一有分。從秀和尚足下各分宗旨,南北有異。
三藏又讖曰:
靈集媿天恩,靈者,神;集者,會也;媿者,荷也;天恩者,澤也。神會大師住洛京荷澤寺。
生互二六人。生互者,師資也。二六者,會大師弟子十二人也。
法中無氣味。法中者,佛法也。會大師傳佛知見甚深法也。無氣味者,緣北宗秀大師弟子普寂於京盛行,通其經教;當此之時,曹溪宗旨於彼未盛行,故言無氣味也。
 

 
 《祖堂集》未齊部份請參閱原版書本或百度搜索。

 

 
 
 
 
 
 
 
 
 
 


  林家樂生命学 looklife——
 
 
林家乐博客佛学空间直接链接     林家樂生命学 looklife -- 洞悉生命(洞釋性命) © Copyright by looklife.as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