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祖師傳》電影90分鐘,改變了無數人的一生
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中國禪宗的初祖。
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禪宗在中國發展興盛。
▼經典電影《達摩祖師傳》請在WIFI下觀看
「達摩祖師」原先稱為「達摩多摩」,因傳授武功和「二入四行」的禪法,對中國的佛教有很大的影響。
達摩祖師原是南印度國的三王子,父王將王位傳給他而不是兩位哥哥,但當父王病危時,大哥卻派人暗殺已搶奪王位。後經般若多羅法師的指點,看破名與利,決心拜師潛佛。起初師父要達摩祖師自蓋自修室以表求佛之心,但這過程中不斷有考驗,蓋了又壞壞了又蓋,後來悟到佛在自己的心中。
師父為達摩祖師惕渡,第一刀:斷除一切煩惱,第二刀:誓修一切善法,第三刀:普渡一切眾生,更囑付達摩要等師父過世六十七年後才能到震旦(中國)弘法,不要操之過急。
《達摩祖師傳》這部電影拍的很不錯,特別對於初學者來說,如果暫時不能看進書去,看此光碟無疑是很不錯的起點。不要看哪個連續劇,看這個電影,細細的品味電影裏的每句話。
在你眼中所見的都是虛幻的景象,在我看來什麼都沒有。
對目前對自己的處境都不把握,將來的事你能肯定嗎。
你們這樣殺來殺去有完沒完了?化解仇恨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慈悲的心去原諒他人。
寶珠之光,只照耀他人,不能自照。我認為,世上最寶貴的是智光。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什麼是佛?見性是佛;性在何處?性在作用;若作用時何處出現?若現於世,當有其八;何謂其八?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若見,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足,在足奔行,遍見時卻如微塵信息,知者知是佛,不知者喚作精魂。
僧人:在污泥中,長出清潔的蓮花,你們只可采妙蓮之潔淨,絕不可取污泥之渾濁。
達摩: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污泥能生蓮,也是好泥土。沒好沒壞,因人而異。你現在是手握成拳還是拳握成手啊?
普通人隨緣即變,得道人隨緣不變。
僧人:模棱兩可,我不明白。
達摩:你最好先去找一個令你明白的人。那個人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禪七中,幾個都說話了,僧人說我們坐禪成佛。大師說我磨碗成鏡。
僧人:磨瓦豈能成鏡?
達摩:既然瓦不能磨成鏡,那坐禪又豈能成佛呢!
僧人:那怎樣才能成佛?
達摩:要知道佛並無一定的形態,而禪也並非坐或臥。你們只知道打坐,而不知道為何打坐,這樣就永遠不見大道。要從根本上修。心為根本。罪從心生,還從心滅。一切善惡,皆由心生。如果連這個道理都想不通,只在表面上下功夫,突然浪費時間。
風吹鈴動,依我看是皇上的心在動。
梁武帝:修佛造寺無數,敢問大師朕有何功德?
達摩:無功無德。這好比隨行的影子,說是有,實際卻沒有。
梁武帝:那麼做什麼樣的事才算有功德呢?
達摩:潔淨圓滿的得道者,才算有。
至公大師:皇上本有功德,但常掛口中,要人稱讚,便是刻意貪圖功德,善惡抵消,也就沒有了功德。
達摩: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難伸,捨身處地捫心想,誰可將刀割自身。
空智:心、佛以及眾生,三者都是空,現象的直向是空,無聖無凡,無善無惡,一切皆空,對不對?
達摩打他一巴掌:你既然說一切皆空,那何來痛苦?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
達摩:若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若知來世果,今生做的是。
達摩:武功和文字都是一樣,有動態和靜態的一面,其實,我們日常生活的表現,如吃飯,睡覺也不離開這個範圍,你們欲想參悟禪機,就要用心觀察,一舉手,一投足也有其禪意存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達摩祖師在千聖寺與眾弟子的對話】
達摩祖師:我即將西返天竺(印度),你們把自己所學的心得說來聽聽。
徒一:文字在闡明佛法真諦,不可執著文字,但也不可舍離文字,始能得道受用。
達摩祖師:你只得到我的皮而已。
徒二:據我瞭解,好像慶喜見了阿舍佛國,一見之後便了悟真相,忽然開朗,便不需再見。
達摩祖師:你所體會的比道副多些,但只能得到我的肉。
徒三:地水火風皆是空,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受也非實有,而我所見卻無一法存在!
達摩祖師:你也只是得到我的骨而已。慧可,你呢?
慧可在達摩祖師面前三叩拜,未語。
達摩祖師:就是這樣,你總算得到我的髓。
徒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達摩祖師:我現將衣缽傳給你作為傳法信物,你就是禪宗二祖。在我過世二百年之後,衣缽傳至六祖,便不需要再傳。因為在那個時候禪宗法門已傳遍各地。不過知道的人多而行道的人少,說理的人多而悟理的人少。所以,你不可輕視執迷不悟的人,任何人在一念之間,都會棄惡從善!這四卷楞迦經是佛祖的最高法要,可以用來開悟世人,現在一併交給你,你聽著: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讀完下面 直接開悟 無需拜佛
【聖賢】達摩祖師開示:若不見性,修盡一切善法也不能成佛!
一、《達摩血脈論》中的有關開示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佈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回,三界受苦,無出期時。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回,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閒文書,都無用處。
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
不因師悟者,萬中稀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自明瞭,不學亦得。
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敕,謗佛妄法。如斯等類,說法如雨,儘是魔說,即非佛說。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揮,不覺墮生死海。
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儘是魔說。
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眾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
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佈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回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
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外道法。佛是無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儘是謗佛,憑何得成?
若不見性,一切時中,擬作無作想,是大罪人,是癡人,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惡。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
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解。
佛言:“一切眾生,儘是迷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為不見性。”
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但識自心,心外更無別佛。
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忽爾見前,亦切不用禮敬。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盡落邪道。若是幻從心起,即不用禮。禮者不知,知者不禮,禮被魔攝。恐學人不知,故作是辨。
諸佛如來本性體上,都無如是相貌,切須在意。……問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羅示見神通,皆作得菩薩相貌。種種變化,皆是外道,總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錯禮拜。”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直見本性,名之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話會,典教憑何所及?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
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淨,無有雜穢。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
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
若見本性,不用讀經念佛,廣學多知無益,神識轉昏。設教只為標心;若識心,何用看教?若從凡入聖,即須息業養神,隨分過日。若多嗔恚,令性轉與道相違,自賺無益。聖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沒,隱顯不定,一切業拘它不得。聖人破邪魔,一切眾生但見本性,余習頓滅。
但不見性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臥;廣學多聞,以為佛法。此等眾生,儘是謗佛法人。
前佛後佛,只言見性。諸行無常,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
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憑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欲。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欲本來空寂,不假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淨故。”
問曰:“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業。縱作業不同,一切業拘他不得。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為不見性,墮地獄中,所以作業,輪回生死。從悟得本性,終不作業。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非論殺生命。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他何。”
若不見性,講經決無憑,說亦無盡。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欲修佛道 先行人道 人道修好 佛道自成
人道圓滿 抬頭即可見天
二、《達摩破相論》中的有關開示
問:“如經說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淨土。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脫?”答:“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雲何達彼哉?
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了如是義,名之為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
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向外求佛,徒爾虛功。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外求理,終無是處。
故知過去諸聖所修念佛,皆非外說,只推內心。心即眾善之源,心為萬德之主。涅槃常樂,由真心生;三界輪回,亦從心起。心是出世之門戶,心是出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知門戶者,豈慮難入?知關津者,何憂不達?”
三、《達摩悟性論》中的有關開示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迷時有此岸,悟時無此岸。
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
迷時有罪,解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何以故?罪無處所故。經雲:“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
修道之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悟時,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見色性者,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系縛。不為煩惱所系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善觀色者,色不生於心,心不生於色,即色與心俱是清淨。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曆一地獄。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
凡言離心無佛者,非是遠離於心,但使不著心相。經雲:“不見相,名為見佛。”即是離心相也。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然佛從心生,而佛未曾生心。
亦如魚生於水,水不生於魚。欲觀於魚者,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於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于水;已見佛者,忘於心。若不忘于心,尚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文章來源:明道文化書院